【資料圖】
通常來說,一支球隊怎樣的人員結構最好?老、中、青三代搭配,才是最合理的。東亞杯開打后,昨天中國男女足首戰的不同表現,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圖說:中國男足在比賽中 新華社圖
在日韓兩大實力出眾的亞洲勁旅都派出成年隊參加東亞杯時,中國男足的這支所謂“選拔隊”,其實就是U23國家隊,只不過臨時增加了蔣光太、譚龍兩人。昨天對陣韓國隊時,多達7名首發球員是第一次在國家A級比賽上出場。中國足協的愿望很美好,希望利用這次比賽給年輕人更多鍛煉,以幫助他們更好成長。但實際結果怎樣?所有人都看到了:平均年齡比韓國隊小三歲的中國男足,對對手根本形不成任何威脅,空有拼勁與不知疲倦的奔跑,卻難以適應對手的節奏,只有被動挨打的份,踢到最后都快崩潰了。這種“自取其辱”式的鍛煉,不要也罷。
中國女足已經是新科亞洲冠軍。昨天面對中國臺北這支弱旅,客觀來說,踢得也并不是特別好。但主教練水慶霞想得很開,她說了,這次來是為將來的亞洲杯、世界杯鍛煉隊伍的。所以,昨天中國女足的首發名單中,王霜、吳海燕、李佳悅等名將都坐在板凳席,11人陣容里有多達3名“00后”。以老帶新,比賽贏了,年輕人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可謂兩全其美。
圖說:中國女足在比賽中 新華社圖
按理說,這樣一個道理并不高深,可有些人還是想得太簡單。的確,在無緣卡塔爾世界杯后,李霄鵬率領的那支出戰12強賽的國足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未來將交給出現在東亞杯上的這支以U23球員為班底的“新國足”,但在明知要面對亞洲強敵、實力相差懸殊時,是不是還要把他們硬推出去?這一點,需要好好總結反思。
話說回來,東亞杯也算不上多重要的比賽,本來就是“練兵”的時候,并非要一味追求成績,適當“交一點學費”也未嘗不可。但要都像中國男足這樣“揠苗助長”的話,結果只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