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0月28日,“益動奉賢”2022年奉賢區全民健身科學指導大講堂活動腎內科在奉賢區社會體育服務管理中心一樓報告廳舉行。
本場講座請到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學科帶頭人袁偉杰主任,現場為大家講解了慢性腎臟病的種類、危害與治療。
活動開始前,現場觀眾佩戴口罩、經過核酸查驗并簽到后有序進場。袁主任首先為大家介紹了腎臟的相關知識。從解剖學上來說,腎臟位于脊柱兩側,是兩個拳頭大小器官。而從功能上講,腎臟相當于人體的“凈化器”,可以將人體活動產生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維持身體內環境的穩定。同時,腎臟也被稱為人體的“第二顆心臟”,可以起到調節血壓、調控血液酸堿度等作用。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為10.8%。很多人出現腰痛癥狀時經常會想到腎臟病,袁主任明確,腰痛不一定是腎臟病,也有可能是腰椎等部位的病變引發的。那么臨床上如何診斷慢性腎臟病呢?一方面是腎損害的時間超過3個月,伴或不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如果3個月內檢查結果轉為正常,便不是慢性腎臟病。另一方面是明確的腎小球濾過率(GFR)小于60毫升/分?1.73平方米,因此,關注體檢時的GFR指數也很關鍵。
袁主任指出,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都會影響腎臟的功能,但是由于腎臟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往往腎臟病出現臨床癥狀時,腎功能已丟失50%以上。所以袁主任強調,定期體檢非常重要。而在生活中,如果出現尿頻、尿量增加、尿液泡沫增多等癥狀時,也需要引起重視。
慢性腎臟病無法逆轉,但是可以通過積極的治療控制其發展速度。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避免憋尿、熬夜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同時要適度運動。袁主任提醒,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和骨骼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但過度的運動也會增加代謝廢物的產生,從而加重腎臟的負擔。
在答疑環節,現場觀眾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對于觀眾提出的目前市面上很多宣稱可以增強腎功能的保健藥是否有效的問題,袁主任表示,不提倡吃保健品,既是因為很多保健品成分不明,也是因為任何東西在體內都需要分解代謝后再排出體外,無形中會增加腎臟的負擔。也有觀眾提出自己曾檢查出腎結晶,詢問是否需要吃藥時,袁主任表示,腎結晶一般可以通過調整飲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調節,要以自我保健為主,不提倡吃藥,并提醒患者多喝水,從而促進尿結晶的消退,促進早期腎結石排除體外。
“益動奉賢”奉賢區全民健身科學指導大講堂由上海市奉賢區體育局主辦,上海市奉賢區社會體育服務管理中心、上海新禹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