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1月18日,“益動奉賢”2022年奉賢區全民健身科學指導大講堂活動消化科專場在奉賢區社會體育服務管理中心一樓報告廳舉行。
本場講座請到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消化感染科的張婷主任,現場為大家講解了腸道菌群的相關知識。
活動開始前,現場觀眾佩戴口罩、經過核酸查驗并簽到后有序進場。在講解腸道微生物之前,張主任首先為現場觀眾介紹了人類微生物組計劃。該計劃源于法國,共有300個18-40歲健康人參與調查,每人選取來自口腔、呼吸道、皮膚、胃腸道、陰道的4-5個樣本,在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器官中都找到了活的微生物。也就是說,我們是與微生物共存的人。
張主任指出,一個健康的人腸道內含有超過3百萬組微生物基因,腸道菌群總重達2千克。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和代謝器官,70%的免疫細胞都聚集在腸道,其營養素代謝水平遠遠超過肝臟。
張主任現場隨機做了小調查,到場觀眾都有過拉肚子的經歷,但只有約十分之一的人因此吃過藥。張主任解釋,這是因為對于任一個體而言,腸道菌群在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對于腸道菌群的來源,張主任提到,人的腸道菌群主要來源于母親。順產和母乳喂養對孩子的腸道菌群形成有幫助,后天的生活和運動習慣也有助于塑造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對人的身體和心理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益生菌、合生元等可以起到調節作用。
張主任還為大家解釋了俗語“飯后百步走,活動九十九”的科學依據,運動與腸道菌群是可以互相影響的。調查也顯示,每天堅持運動15分鐘,顯著改善腸道菌群的代謝。張主任指出,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多運動,并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多運動可以從“能站別坐,能走不車”開始做起,每周保持2-3次出汗的運動,運動時間每周60-90分鐘為宜。
在答疑環節,現場觀眾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對于現場一位觀眾提出的寶寶乳糖不耐受問題,張主任表示這是很多人的困擾。如果在喝牛奶之后出現腹瀉等情況可能是因為乳糖不耐受,這是由基因調控的。但是牛奶富含的營養和鈣質是很多人需要的,可以每頓攝入不超過50mg乳糖,或嘗試舒化奶,慢慢建立耐受。而對于網友提出的“直腸子是否有科學依據”的問題,張主任認為可能是火鍋等食物刺激了腸道,就會引起拉肚子??梢試L試細嚼慢咽,也不要因此有太大的精神壓力,都有利于腸道的健康。
“益動奉賢”奉賢區全民健身科學指導大講堂由上海市奉賢區體育局主辦,上海市奉賢區社會體育服務管理中心、上海新禹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