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隨著各個組別單打項目冠軍的產生,上海市第十七屆運動會羽毛球比賽全部結束。
本屆比賽分為五個年齡組別,范圍涵蓋了小學、初中和高中,年齡從9歲到18歲;項目設置上,男女團體、單打、雙打和混雙,一共有23個小項,來自全市16個區的621名羽球小將們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四年一屆的市運會羽毛球比賽作為上海級別最高的青少年羽毛球比賽,也是培養人才和輸送人才的一個重要渠道。
【資料圖】
剛剛在今年10月獲得羽毛球世青賽男雙和混雙兩塊金牌的朱一珺,就是上屆市運會羽毛球項目上涌現出來的優秀后備人才。
調整項目設置,充分發掘苗子
據上海市青少年訓練管理中心競賽部部長陳昕云介紹,在人才梯隊建設上,全上海16個區現在都有三線梯隊,二線梯隊在市體校,一線專業隊在崇明訓練基地。
此外,像成績比較好和水平比較高的楊浦區和靜安區,還分別有一個區辦二線梯隊。這次市運會羽毛球項目獲得金牌最多的就是楊浦區,朱一珺這樣的世青賽冠軍也是他們發掘和培養的。
上海羽毛球后備力量在全國范圍內的水平如何?女子方面12歲和14歲年齡組的成績不錯;男子項目最具競爭力的自然就是朱一珺以及與他搭檔獲得今年全國青年錦標賽乙組(16/17歲)男雙冠軍的陳奕江。
因此充分發揮市運會比賽的培養、發掘和輸送作用,對于進一步提升上海羽毛球項目的青少年后備力量水平非常重要。
“我們把最小的兩個年齡所在的組別進行了合理拆分。從小學的D組里再分了一個E組出來,9歲和10歲各一個年齡組。為什么這么做?因為雖然只差一歲,但年齡越小,身體方面的差異卻越大。而且極端情況下,兩個年齡組別一起的話,差一歲可能就是23個月,沒有辦法打。”陳昕云介紹了今年的市運會羽毛球比賽和往屆相比的變化。
他繼續說道:“而且越是下面的年齡檔的人越多,年齡小的都混在里面打不出來,就會造成人才流失。比如說,小一歲的選手和大孩子分在一個組,非常難小組出線和取得好成績。你在市級比賽里打不出,沒有辦法進入到專業隊選材的視野,這樣的話小年齡段的人才損失就會很大。”
此外,為了保護運動員和家長的積極性,本屆市運會還增設了A組(高中組)的混雙項目。“小朋友的運動員等級評定達級機會增加了,這對于他們升學和考體育類院校都是有用的。這些孩子都不容易,別人讀書,你在打球。無論是進沒進專業隊,他們都付出得非常多。現在我們當然要考慮給長期從事訓練的孩子們能有一個更好的出路。”
讀訓矛盾要靠體教結合來解決
關于增設混雙項目這個話題,也讓陳昕云談到了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的最大困難——讀訓矛盾。
對于競技體育來說,尤其青少年打基礎的階段,訓練時間必須有保證,“小學問題不大,到了12歲左右,水平要上一個臺階的時候,正好是初中,學習也很緊張。家長和學校不支持的話,訓練時間就沒保證了。但小朋友未來的出路也要得到保證,才沒有后顧之憂。我們二線梯隊也正好是這個年齡段,因此相比三線梯隊,人數是斷崖式下降的。”
“江蘇的小朋友每周訓練24個小時,上海的都在16個小時左右,多的也就一周18個小時。”堯力體育董事長張雋銘的上海孫俊葛菲羽毛球俱樂部,為浦東新區培訓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他也是一樣的感觸,“小學的時候還好,到了初中,基本上放學后下午5點半能來就不錯了。我們正常的話,教練都是下午4點到6點。沒辦法,為了孩子們的訓練,大家就只能等,有時候等到晚上7點才能開始訓練。”
張雋銘說大多數家長都是很猶豫的,又想讀書又想打球。他指著場上正在打比賽一位小姑娘說道:“她讀書很好的,所以你就只能放了。小學一直前三名,單打前三、團體也拿過冠軍,以前對手看到她都慌的。但現在打不出來了,她就是保持。羽毛球的技術是很精細的,要時間來磨。你看她長時間長不打,力量和手感都差了。去年錦標賽還拿過冠軍的,今年就不行了。”
從今年市運會羽毛球比賽的情況來看,成績好的隊伍也都是來自那些體教融合做得好、讀訓矛盾能夠一條龍解決的區。
培養出了世青賽冠軍朱一珺的楊浦區,本屆比賽共獲得八金,九銀,三銅,在金牌榜上高居第一。
關于體教融合,帶隊參加市運會的楊浦區體育活動中心副主任、羽毛球中級教練楊寅表示,“楊浦區在這方面做得不錯,特別是羽毛球項目布局很完善,有十幾所小學和三四個初中,還剛剛成立了羽毛球聯盟。學校方面也很支持,這次市運會前我們的重要運動員,老師專門給他們調整課程,把副課空出來,所以在訓練上還是有保障的。”
發現和培養了朱一珺的楊寅還介紹說,在訓練方法上他們也是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夠在訓練時間和訓練質量上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我對小朋友的要求是小學堅持住;初中每天訓練時間適當壓縮,保證兩小時的情況下,提升訓練的效率,這樣一周練個三到四次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社會化基地辦訓成為新增長點
羽毛球作為十分普及的運動,民間培訓也是十分火爆。如何利用好這一塊的資源來夯實上海羽毛球競技水平的基石,發掘出更多的青少年人才?
社會化基地辦訓,就是上海體育人才培養“三駕馬車”——學校、體校、社會辦訓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羽毛球運動市場化很高,一般的民間培訓雖然對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對于競技水平的提高幫助卻不大。畢竟沒有四五年一個球一個球地喂,培養不出一個專業運動員;培養出來的話,也不一定是世界冠軍。誰有這個耐心?肯定還是辦興趣班性質的培訓機構更賺錢。
不過這幾年羽毛球培訓市場發生了變化,上海市青少年訓練管理中心競賽部部長陳昕云說道:“一般的興趣班和培訓班,他們沒有什么好的比賽可以參加,也沒有相應的輸送通道。所以這幾年上海的社會化基地辦訓發展了起來。有老板愿意投資羽毛球俱樂部,他們的培養方式和傳統體校一樣,配備好的教練員,場地能夠有保證,和學校有好的關系。我們也是會定期搞督訓和培養,讓他們慢慢習慣我們的訓練方式和節奏,有好的苗子也可以先抓起來。”
張雋銘的上海孫俊葛菲羽毛球俱樂部成立于2008年,他們就是“上海市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社會培養基地”。對于社會化基地辦訓的優點,他表示,“我們和專業隊一樣都是一周六練。而且很多地方比他們靈活,比如教練的待遇,比如編制問題。現在我們有十幾個教練,最起碼是二線運動員出身,也就是市少體這一級別的,還有很多是國家健將級運動員。”
“我絕對是因為愛好才做這個事情,不是為了賺錢。”張雋銘介紹說,盡管社會化基地辦訓每年都有一定的費用補貼,但光是養這么多的教練,開銷就很大,所以他主要是靠自己經營球館和辦興趣班來維持羽毛球俱樂部的運作。
“如果我是為了賺錢,那也不可能堅持下來。我的目標就是一個不小心弄個世界冠軍出來。這是我多年的一個愿望。”目前,張雋銘俱樂部已經有兩個孩子進入到上海隊參加集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