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馨儀
【資料圖】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冬季的一個大節日,在古代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寒影初回長日至”,這是北半球黑夜最長的一天,自冬至日起,太陽從南回歸線北移,日影漸短,白晝將會逐日增長。然而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并不是一年最低,真正的嚴寒還在冬至以后,每日地表散失的熱量大于接收,入不敷出,到了“數九寒天”,中國各地的氣候才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以九天為一個單位,從“一九”數到“九九”,才能“九盡桃花開”,春之暖意重回大地。
葉昕明/設計
冬至素來有諸多傳統活動,南北各異,其中許多都與食俗有關。北方地區的人們習慣冬至吃餃子,又稱吃“捏凍耳朵”。南方的人們則更熟悉“冬至到,曬臘肉”,到了冬至,南方地區步入寒冷期,氣溫開始大幅下降,形成了曬臘肉的有利環境,燒臘也成為兩廣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此外,南方還有吃餛飩、湯圓等節俗。
朱夢琳/設計
關于冬至還有一些有趣的民間說法。“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民間認為,冬至之時,土地里的蚯蚓蜷縮身體,麋鹿解角,而泉水則開始流動。“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古時在這一天,晚輩要給長輩“拜冬”,進獻鞋襪以表示關懷問候。
林令佳/設計
這次,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的師生們對冬至文化符號進行了“再設計”,以獨特生動的視覺語言來展現傳統習俗的時代內涵、現代新意。“莫為蹉跎恨,今宵夢最長”,就讓我們共同體悟節氣之美,把握今日美好時光。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25日?11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