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小提琴家楊曉宇剛剛在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了全套《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11月19日晚,他在北京音樂廳舉辦的《“樂見古典”·戰栗的弓弦——楊曉宇小提琴獨奏音樂會》中再度挑戰高難度,無間斷拉響“琴壇泰斗”伊薩伊的7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讓現場觀眾得享“小提琴天花板”的聲音。
楊曉宇在《“樂見古典”·戰栗的弓弦——楊曉宇小提琴獨奏音樂會》現場 張學軍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只有更深地理解,才能更好地表達
兩個月內,一套“帕格尼尼”,一套“伊薩伊”,全都是高難度的作品。楊曉宇表示,帕格尼尼24首雖然有一些意大利式的歌唱,但更多是炫技的成分,幾乎每一首聽起來都令人興奮;伊薩伊的這套曲目則不一樣,除了有很多高難度的炫技,也有一些生澀、晦澀的和弦在里面,對喜歡聽單旋律的觀眾來說是個挑戰。
國內外小提琴家中演奏帕格尼尼24首的可能不少,演奏伊薩伊全套小提琴奏鳴曲的卻不多?!盁o論從理論、表演還是從可聽性、趣味性來講,這套曲目可以說是小提琴乃至西方音樂的縮影?!睏顣杂钫f,他之所以敢挑戰這套高難度作品,得益于多年不懈的積累與堅持,“這個積累的過程,除了技術之外,還有年齡和閱歷的積累,以及對西方文明的認識,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當然,還要有對人文歷史、音樂理論和作曲家的樂思等方面的洞悉,才能進行完整的作品闡釋。演奏家既要能準確表達作曲家的本意,還要能闡釋自己的觀點,這需要歲月的積累。認知世界的范疇變寬了,演奏者跟作曲者也就有了更多共識,這個過程也是演奏家和作曲家成為知己的過程?!?/p>
借演奏傳遞作曲家對生命的感悟
能到音樂廳現場聆聽伊薩伊這套曲目的觀眾,都是古典音樂的“真愛粉”。但對于伊薩伊這套作品,觀眾也并非全然陌生,其中的“第三”和“第六”奏鳴曲都是音樂會的“常客”,文格洛夫等很多小提琴大師都喜歡用這兩首炫技的曲目作為返場曲烘托氣氛。“因為要烘托氣氛,有時候演奏家甚至會把速度變得很快,但是伊薩伊的譜子上并沒有達到那種速度。作曲家要平衡整個奏鳴曲的序列以及敘事的文學感受,經常在快節奏之后還要慢下來?!睏顣杂畋硎荆毩⒀葑嗥渲械哪骋皇鬃髌泛头旁谝黄鹧葑嗍遣煌臉匪?,因為作品并非都是精彩的炫技,其中一些慢板樂章體現著作曲家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完整演奏全套作品還是更能夠回歸和體現作曲家的本意。他說:“比如說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其實就是帕格尼尼的24個心情,其中的歌唱、船歌、威尼斯小調、號角都是他在生活中遇見的東西。這些單獨演奏可能沒什么感覺,但是放在一起演繹或許就是24個人或者24種寫意的心情。伊薩伊也是一樣,他的樂思貫穿性是完整的。”全集演奏可以向觀眾更好、更完整地展示作曲家的表達。
2021年,楊曉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了伊薩伊的第七首奏鳴曲亞洲首演,這一次是該曲在北京的首演。楊曉宇介紹,201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格拉芬在偶然一次翻閱伊薩伊手稿時,發現了一部塵封將近70年的陌生奏鳴曲作品。它有兩個完整的樂章和一個未完成的樂章,他們為其命名“0編號”,也可以叫“無編號”或者“第七首”。事實上,第三樂章還沒有完成伊薩伊就去世了,最后的這個樂章由格拉芬本人完成。楊曉宇著重介紹了伊薩伊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作曲家為這個樂章命名為《船歌》,船歌是很多作曲家在創作時喜歡使用的一種曲式,代表著某種寫意的心情。在這個樂章中,帶有很多東方色彩的和弦,我認為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在其中流露了對生命的感悟,有很多的無奈和眷戀。”
嘗試給沙漠灑一滴水
楊曉宇可謂是少年成名,11歲時便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跟隨中國小提琴教育泰斗林耀基教授學習,13歲就開始了他的演奏生涯,14歲便創下全國年齡最小協奏曲專場音樂會紀錄,16歲榮獲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冠軍。
在進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之前,楊曉宇的身份是一位獨奏家。2010年至2018年,他擔任國家大劇院樂團首席。他將這段經歷看作是無與倫比的人生體驗、是非常寶貴的8年,在藝術上,他進入自己從未涉足過的歌劇藝術等領域,并與眾多世界著名的指揮家、歌唱家、獨奏家、樂團合作,拓展了藝術眼界,提升了對藝術的追求。
“在商業上,我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雖然我不抗拒這些東西,但我還是更喜歡做純粹的藝術。有人說我是逆行者,但無論怎么說,我就是想要追尋本質。”楊曉宇認為,作為藝術傳播者,演奏家有義務和責任引領觀眾欣賞水準的提高,從而不斷向大眾推薦和演奏新作品。楊曉宇并不否認很多觀眾熟悉的作品也非常不錯,但他意圖引導大眾去欣賞和涉獵“新天地”?!熬拖裨谏衬餅⒁坏嗡?,雖然很快就干了,但如果不去做的話,觀眾可能永遠停留在這個欣賞水平上,所以總有人要去做這件事?!睏顣杂钫J為,藝術工作者需要不斷地為觀眾培養和植入一些新的東西,“經過國家大劇院等專業藝術機構十幾年的熏陶,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水準已經顯著提高?!?/p>
做指揮家也不放棄小提琴
未來,楊曉宇將更多地以獨奏家和指揮家的身份出現在舞臺上。對此,楊曉宇說:“一個藝術家到了一定階段,需要更大的載體去承受腦子里更多的東西,這時候你手里的工具就不夠了,逼迫你去學習更廣闊的東西,用更多的方式和可能性去表達自己的內心。藝術上到了瓶頸期而不去學習的話,很難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對于楊曉宇來說,這個新的方式可能就是指揮。前不久,他與北京交響樂團在中央歌劇院劇場上演了一場音樂會,他是小提琴和指揮“一肩挑”。此前,他已經以指揮家的身份揮棒包頭交響樂團和哈爾濱交響樂團,完成了多場交響音樂會。
楊曉宇表示:“指揮也好,小提琴也好,都是對藝術不同的表達方式。當然,小提琴我是肯定不會放棄的,還要往更深的層次去發展。相對而言,小提琴可能代表我更直接的表達?!保ū緢笥浾?胡芳)
[ 責編:邱曉琴]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