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秦延安
社火歷史悠久,是我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包括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宋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寫道:“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弊鳛閱“蛻颍缁鹑谒囆g與民俗為一體,在幽默中表達著生活,在祈福中傳遞著祝福,成為元宵節里的一場狂歡。特別是扮丑式表演,更是為人們喜聞樂見,深受群眾歡迎。丑角的一顰一笑似乎信手拈來,但每一個動作和眼神都很有講究。
我看過西府的血社火,看過白鹿原上的車社火,欣賞過隴東的馬社火,當我看到鄉村的地社火時,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表演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咚咚,隊伍中她時而后退,時而前進,時而舒緩,時而快步,身子前傾后仰,抖肩搖頭,甩袖扭腰,擠眉噘嘴,扮丑耍怪,步步踩著鼓點,活脫脫一個鄉村妖婆子的形象。
作為地社火的靈魂,害(ha)婆娘(丑婆)和蠻老漢(丑漢)是最大看點。害婆娘也叫妖婆子,指妖里妖氣的女人,能說會道,愛出風頭,偷奸耍滑,裝腔作勢,說東道西,搬弄是非。過去,這樣的人曾活躍于鄉村,牽紅線當媒婆。藝術來源于生活,將這樣的人物惟妙惟肖地演繹到社火里,也可見表演者的藝術功底。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眼前的妖婆子頭戴簪花,濃妝艷抹,眉心點著朱砂痣,白粉托底的腮紅,嘴角一顆碩大的黑痣讓人忍俊不禁。她身著對襟紅褂,一手拿長長的旱煙鍋,嘴巴一鼓一癟,一手拿紅手帕。妖婆子雖長得煙熏火燎,卻演得嫵媚妖嬈。隨著鑼鼓聲響,她顛著小腳,抖著肩,腰一扭一扭,身子一顫一顫,手帕一甩一甩,一臉陶醉,憨態可掬。
隨著鼓樂的變化,妖婆子的表情也在不斷變化,皺眉瞇眼,蹭鼻撇嘴,時喜時怒時愁時樂,比夏日的云還變得快。無數表情包,眉宇間全是戲。她扮著鬼臉,拋著媚眼,當你的眼神與她碰撞時,她忽然用手帕遮著臉捂著嘴角,羞澀地低下頭,害羞得似一個姑娘。
一旁的小孩子捧腹大笑,妖婆子兇臉瞪眼湊近孩子,就在孩子不知所措時,妖婆子自己先解了圍,瞬間滿臉堆笑??粗^眾們哈哈大笑,她夸張地將嘴張成○形,滿臉不解與驚訝,然后叼起煙斗,吞吐著煙圈,訕訕離去。從滑稽可笑到故意招惹,從嗔怪之態到擦肩而過的嫌棄,從歡喜到心不在焉的敷衍,把三分不屑、三分戲謔、三分喜氣表現得活靈活現,將社火舞出了娛樂的靈魂,原來,高手確在民間。
我國傳統習俗是民族文化的符號,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行走在偏遠的山村,看到久違的社火,我的心也跟著歡騰起來。
(作者單位:陜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中心)
[ 責編:董大正]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