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馥郁飄香的甘甜瓜果、壯美遼闊的戈壁大漠、奔放洋溢的新疆歌舞、熱氣騰騰的烤肉烤馕……將這一個個集中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意象串聯起來的是穿越數千年的戈壁“明珠”——新疆吐魯番坎兒井。
日前,《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三季播出吐魯番“坎兒井”篇,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演員周韻、唐九洲以及飛行嘉賓王濛、艾熱在大漠戈壁中探尋新疆的靈動秀美的“水密碼”,向觀眾描繪了一幅熾熱剛勁之火與清涼生機之水相交相融的美妙圖景,展現了在兩極激蕩間、在傳承數千年的勞動人民的雙手下所誕生的世間奇跡。
本期節(jié)目,突出一個“美”——有斜陽余暉灑落大漠戈壁的雄渾壯美,清渠如絲、豎井點翠的靈動秀美;更重要的是,跟隨節(jié)目組的鏡頭,觀眾們仿佛見證了吐魯番人民為了生存、為了水源而延續(xù)數千年的“坎兒井”勞動場景。吐魯番的人們,憑著這份苦中作樂的豁達在這里扎根。用最火熱的歌舞和最甘甜的坎兒井水,在戈壁蒼茫中孕育出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井下,是不舍晝夜、拼搏勞動;井外,是圍爐共話、燈火萬家。美景、勞動與生活三者碰撞,迸發(fā)出中國式浪漫的民族之美。截至發(fā)稿時間,本期節(jié)目新媒體端覆蓋逾4億人次閱讀。
凝聚人心人氣,是美的延續(xù)。有坎兒井,村莊里就有靈氣、有人氣、有活力。村民在水渠邊交流、孩童在水渠邊嬉戲,還有人用坎兒井水洗衣洗菜……如今坎兒井既是一個文化空間,也是一個文化景觀,發(fā)揮著促進鄰里關系和諧與民族團結、傳承民族地域文化、培育團結友愛精神的重要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吐魯番的活力,感受到吐魯番人民蒸蒸向上的生活熱情,需要保護好坎兒井、傳承好坎兒井文化。正如新疆師范大學文化潤疆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郭衛(wèi)東說:“怎么講好中國故事?怎么講好新疆故事?今天看到這個節(jié)目就給了我們答案。”
吃水不忘挖井人,護井代代有其人。“坎兒井一定要好好保護,不只是因為坎兒井的建造很偉大,坎兒井的傳承更包含著一代代吐魯番人民的維護、保護,直到今天人們仍能喝上坎兒井的水。”正如單霽翔在節(jié)目中所說,無論是坎兒井匠人流傳下來的轆轤、套包、夾桿等工具,還是現在坎兒井下留存的油燈印記、開鑿痕跡,都是一代代吐魯番人民修建、維護、清淤坎兒井的見證。保護坎兒井,守護的是一份延續(xù)千年的陪伴,讓我們看到坎兒井不僅僅是歷史書上的文明奇跡,更是在當代仍有躍動的呼吸,展現出的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生命之源映照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也在詮釋著保護坎兒井的重要意義。上世紀60年代,為解決50多萬人口的飲水問題,林州10萬開山者歷時10年開鑿紅旗渠,用雙手挖出了一條“人工天河”。坎兒井與紅旗渠,相差數千年、相隔數千里,卻不約而同地承載著生命和希望,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書寫著火洲綠溢、清泉徐來、生生不息的傳奇。
“人類是如此的幸運,能把最高、最低、最冷、最熱、最荒涼極致又綠意盎然的地方,同時置于這方天空之下。”坎兒井非中國獨有,但是與自然和諧共生、追求幸福生活的價值旨歸為人類共有。爬過長城、跨過大運河、來到坎兒井,《萬里走單騎》讓我們看到,人類留下的偉大奇跡,至今都還有強大的生命力。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綜藝、文藝作品,能在以小見大間聯通古今,將胸懷天下的社會價值與溫暖美好的人文關懷融于綜藝美學,創(chuàng)作出越來越多的文化精品。(作者:楊梓巖)
[ 責編:李政葳]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