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方土,擔十分責,進百家門,行千里路,燃萬戶燈……在浙南泰順,活躍著這么一群“電力背包客”,他們背上政策和服務,讓大山深處有“遠親”,給留守人員送溫暖。
3月9日,2023年度“最美溫州人·感動溫州十大人物”正式揭曉,泰順“電力背包客”入選年度集體,他們的感人事跡為溫州注入一股暖流。
泰順共有19個鄉鎮近300個村,分散在浙南大山深處,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分布不均,公共服務有時難以及時觸及基層一線。在供電服務上,部分村莊也還存在著供電線路遠、服務路徑遠、用戶分布稀疏,農戶辦電路程遙遠,供電服務響應時間長等難題。
(資料圖)
2018年5月,在“辦電不出村”的基礎上,國網泰順縣供電公司立足山區實際,整合隊伍,以紅船黨員服務隊為載體,創新推出農村電力服務新模式——紅船黨員服務隊電力“背包客”,將車程40分鐘以上的村莊設為主要服務對象,組建了51名“背包客”,并以網格形式對區域進行劃分,將片區用戶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安排“背包客”背上特制的背包,徒步行走在各個村落,把流動營業廳搬到田間地頭、深山僻巷及重點企業,零距離、面對面與用戶進行溝通、解決用電問題。
82歲老人汪阿玉成為背包客陳冬云最近的上門服務對象。老人的房子是老舊的木質結構。屋內電線雜亂、用電設施和家電陳舊。一個插排用了十幾年,老人都舍不得扔。在陳冬云的幫助下,墻上雜亂的電線被整齊“收編”在墻上,昏黃的鎢絲燈改成了明亮的節能燈,新的插排、新的電飯煲……這些都免費送上門,這讓汪阿玉有點不敢相信。
一張連心卡、一套用電檢查工具、一系列業務表單與宣傳資料、一本口袋臺賬、一部業務手機……這些“電力背包客”不僅成了村里的“常客”,也成了大山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無論山高路遠,不畏嚴寒酷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他們硬是把電力服務、溫暖愛心、真情關懷一肩肩地背進了大山。
漸漸地,“電力背包客”們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職責,從解決農村家庭用電難題、辦理用電業務、排除用電安全隱患、宣傳安全用電知識等工作外,還將服務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代交電費、更換燈具開關、修理小家電、送溫暖獻愛心、代辦跑腿……翻開“背包客”的工作手冊,里面記錄著工作的點點滴滴:陳奶奶家的燈管不亮了、愛英嬸說家里電表走快了、下次給周大爺帶降壓藥……
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電力背包客”的服務范圍覆蓋泰順全域偏遠山區,受益群體達4.2萬人戶,累計上門服務28400余次,解決群眾用電訴求8000余件,發放用電宣傳資料74000余冊,建立背包驛站3個,代辦跑腿5000余次,捐資捐物11萬元,電力課堂入村小17場次,結對兒童32名,為兩位孤寡老人建設“光明小屋”2座。
星火之勢亦可燎原,點滴之力匯聚江海。2020年7月1日,國網泰順縣供電公司聯合泰順縣公安局、泰順縣農商行一起開展“背包客”黨建聯建,將更多的優質服務、聯合服務帶進山區。
75歲的翁士芝是背包客黨建聯建的第一個受益者。翁士芝年輕時離家到貴州務工,此后在外流浪了30多年,平日里在貴州靠打零工維持生活。在背包客幫助下,翁士芝如愿平安回到家鄉。在老宅里,民警送上了嶄新的身份證和戶口本,銀行工作人員現場為翁士芝辦理市民卡,電力背包客方友仲對屋內線路接拉改造,讓老人用電安全無憂。暖心故事,一件接一件被中央和省市媒體報道,以“電力背包客”為原型拍攝的微電影《你的背包》和短視頻《微光》,分別捧獲國家級榮譽和最具公益價值作品,而電力背包客項目也獲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優秀實踐案例。
如今,“背包客”吸引越來越多的單位和企業加入,在浙閩邊開展黨建聯建,78名背包客每年有260多天行走在山間,背包行程達11300多公里,一步一個腳印幫群眾蹚出便利之路。
作者:項靜靜
[ 責編:叢芳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