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名單,土族盤繡、河湟刺繡等三個案例入選推薦名單。
在青海,一條條繡線,一端連著青海三十萬刺繡藝人,一端連著國內外客商,我省刺繡藝人通過針線與世界交流,讓青繡作品頻頻走上國內外市場。
全省刺繡行業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在海東市、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青繡的加工銷售規模不斷擴大。各地還通過在網上開設商城等方式,擴大了青繡的市場。
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金盤繡非遺工坊以網格化管理的形式,通過對30家青繡就業工坊統一發放訂單,統一回收繡品,再發往各個銷售點售賣,提高了繡娘們的收入。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我省立足本土特色,突出地域文化,各地非遺工坊生產出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手工藝制品,涵蓋青海刺繡、工藝品、紡織品、紀念品等,加快了傳統工藝美術業的優化升級,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也賦予文化傳承以新意。
各地通過采取多種保護方式,推動非遺在產業融合中煥發生機和活力。手工技藝類非遺資源已成為市場潛力巨大的特色產業。據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我省33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約5萬名群眾及低收入家庭成員就業,累計收入超過億元。
關鍵詞: 非遺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