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青海的綠色,在山、在水、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農牧資源,“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中國有機枸杞之鄉”“中國冷水魚養殖繁育之庫”都是這片綠色大地上所承載的美譽。
記者從青海省鄉村振興局東西部協作辦公室獲悉,2021年以來,江蘇、青海兩省圍繞基地建設、精深加工、產銷銜接、品牌培育等關鍵環節,通過項目化、產業化、品牌化推動青海現代農牧業發展,助力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實現高質量發展,青海農畜產品綠色有機的“金字招牌”再次被擦亮。據統計,2022年共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6.7億元、實施133個項目用于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分別占全年東西部協作資金的51%、協作項目總數的38%。
【資料圖】
精準施策,打牢發展根基
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聚焦河湟谷地蔬菜、水果和特色種養殖,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聚焦牦牛、藏羊產業,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種養殖大戶的扶持力度,著力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實現精準施策,根據《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和《江蘇省青海省“十四五”東西部協作規劃》,東西部協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先后赴青海6個市州24個縣(市、區)開展全方位調研考察,最終形成了有針對性的規劃方案和可實施的項目儲備庫。
打鐵還需自身硬,實現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高質量發展,重點在于培養強有力的自身“造血”功能。幾年前的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田家寨村還是一個貧瘠的小山村,放眼望去全是荒山荒坡,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為生,村集體經濟更是捉襟見肘。2016年,田家寨鎮黨委看到了旅游業發展的強勁勢頭,萌生出了發展旅游業的想法,第一時間成立千紫緣中心黨委,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政策和資金扶持,流轉村內1200畝荒灘和鹽堿地,整合產業扶貧資金915.7萬元,建成青海千紫緣種植園。2021年,為開辟農業旅游業發展新領域,千紫緣種植園建立“農游合一”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千紫緣乘著東西部協作的“東風”,與江蘇立乾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合作共同打造蘇青緣綠色聯盟項目,就觀光體驗農業規劃、引進多肉種植與培育等方面,江蘇立乾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派專家到千紫緣進行授課指導。同時,為幫助千紫緣打開消費市場和暢通消費渠道,促進消費扶貧發展,江蘇立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現有的銷售網絡和渠道,以“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助推千紫緣青海牦牛肉、枸杞、藜麥等特色農產品銷售。通過蘇青緣綠色聯盟項目,共計帶動周邊農戶就業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人、異地搬遷戶2人,平均每人年度增收約1.8萬元。
“我們將資金重點聚焦在加快建設青海種養殖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發展產業化的種養殖加工示范區上,推動種養殖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同時,積極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田園養生、研學科普、農耕體驗、休閑垂釣、民宿康養等休閑農業新業態,促進農村創業創新,讓鄉村發展的‘骨血’不斷充盈。”東西部協作辦公室相關人員表示。
精準派人,點對點問診把脈
2022年,“南京百名專家百名博士百名企業家進西寧活動”正式啟動,來自江蘇省農科院果樹所的專家團隊來到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圍繞草莓育種、高效栽培等方面給農戶們提出“金點子”。回想起兩年前,玉拉村千棟溫室由于公司化運作經營不善,導致土地流轉租金發放鏈斷裂,農民拿不到收益多次上訪,大片土地撂荒。返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曹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行咱們自己干,都是祖祖輩輩的農民,還能種不了地?”他說干就干,帶領黨員主動扛起發展溫室基地的責任,探索運用“黨組織+產業+農戶”方式,創新打造“產、儲、供、銷”一體化新型農業發展渠道。玉拉村育苗中心通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出草莓妙香3號和越秀、紅顏等34個品種,并研發出了適合青海栽種的反季節草莓品種,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增收致富。“過去不會種草莓,年年不賺錢還倒貼錢,多虧了專家們的幫助,經常來給我們進行指導,現在我們的草莓品質高、銷量好,收入也翻了幾番,今年我還要試著種車厘子哩。”果農沈強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人才是第一資源,蘇青東西部協作積極對接江蘇人才資源優勢,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人才交流活動,全面推進蘇青人才服務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為兩地更深層次合作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圍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東西部協作辦公室有針對性地組織選派江蘇農業專家,組成農畜產品加工銷售、農產品養殖和農文旅融合產業三個專家組,先后深入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花兒之鄉”柏木溝、湟源縣丹噶爾古城、湟中區玉拉草莓育苗中心,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獨頭蒜種植基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靈芝種植基地、樂都區蔬菜種植基地等項目,通過現場指導和座談交流等方式,提出了進一步研發成熟穩定農畜產品的合理化建議,為農畜產業發展和鄉村旅游經營提供了廣闊發展思路。
精準消費幫扶,產業發展提質增量
據統計,目前青海牦牛、藏羊每年出欄達到872萬頭只,認證有機草原面積突破9000萬畝,認證有機牦牛、藏羊445萬頭只,牦牛、藏羊產業集群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267億元;青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突破1000個……一個個數字的背后,是東西部協作的成果展示,更是綠色有機成為青海農畜產品“金字招牌”的有力支撐。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強勁動能,進一步提高消費幫扶的組織化程度,培育消費幫扶的市場內生機制,以新任務為導向促成消費幫扶新格局,推動幫扶門店從數量擴張向數量擴張和質量提升并駕齊驅轉型。
據了解,東西部協作辦公室通過開展農畜產品“六進”工程以及蘇青兩省共同組織開展各類消費幫扶活動,特別是發動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特色農牧業產品赴江蘇參展,帶動了上萬農牧民增收。建設打造的“青品匯”線上消費幫扶產品銷售平臺,更是讓青海的牛羊肉、隆治蘋果、蜂蜜、高原靈芝等特色農畜產品走向了全國。據統計,2021年至今,蘇青東西部協作通過“青貨進蘇”、南京商超、棲霞青海特色商品專營店等東西部協作消費幫扶渠道,產品銷售額高達2.08億元。
關鍵詞: 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