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雄先藏族鄉東朋村開展慰問活動。省委辦公廳信息處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他們的工作,是黨委了解情況的主要渠道、科學決策的參謀助手、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
他們的工作鮮為人知,卻透過嚴謹縝密的行文,發揮著“以文輔政”的重要作用。他們用一段段簡短而又富有力度的回復,構筑起黨與群眾信任的基石。
省委辦公廳信息處,一支政治堅定、業務過硬、作風優良的信息工作隊伍,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黨委信息工作全過程,不斷改進和創新聯系群眾方式方法,切實發揮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當好改革發展“瞭望哨”
“黨委信息工作是黨委辦公廳(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和各級黨委了解情況、科學決策、指導工作的重要渠道。”
這是每一位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工作人員始終牢記的工作意義。對他們而言,這是一份光榮的使命,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對于剛剛到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工作的譚郝然來說,漫山的文稿閱讀量和動輒上萬字的文稿校對量,已經讓他認識到了這份工作的“分量”。
“因為處里的文稿都是直接呈報中央和省委的,所以行文標點都必須做到準確無誤。”老同志對譚郝然的告誡讓他不敢有一絲怠慢。好在,老同志們對他的悉心指導,不僅讓他的工作有了個好開端,也讓他耳濡目染著這個集體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這樣的工作作風,體現了這個集體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是這個集體最需要恪守的工作準則。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摸情況、講真話、報實情,使黨委信息時時事事處處體現黨的意志、維護黨的權威。
2020年伊始,面對猝不及防的疫情,病毒消殺、個人防護等物品在市面上很快被搶購一空。在了解到基層一線環衛工人防護物資短缺的情況后,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及時向省委反映并提出建議,相關部門緊急調撥了一批防護口罩、酒精、消毒液,用于一線環衛作業人員安全防護。
疫情防控中保障好群眾生活是頭等大事。省委辦公廳信息處通過向社區及居民電話了解情況,及時匯總各方信息,反映并推動解決了被隔離人員的日常生活保障問題。針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他們又迅速下沉一線,到企業、學校、社區以及商貿行業走訪調研,充分了解復工復產方面的困難,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同時持續關注涉疫熱點焦點問題,圍繞疫情動態、趨勢研判、群眾訴求等,相繼推動出臺加強社區物業疫情防控管理、關心關愛基層一線工作人員、離滬大學生返鄉隔離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正常秩序。
緊扣領導關注點、基層矛盾突出點、群眾意見集中點,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積極發揮以文輔政作用,當好讓黨中央和省委放心的“堅強前哨”,這正是黨委信息工作的價值所在。
守好應急處突“烽火臺”
夜晚的電話鈴聲,是省委辦公廳信息處每一名同志最怕聽到的聲音。因為很多時候,這個聲音意味著,又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了。
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架起上下貫通、左右聯系的“信息網”,分秒必爭上報“第一手情況”,為救援處置工作部署“搶抓先機”,是省委辦公廳信息處重要的職責之一。
“我們處室每天24小時都有人在崗值守。”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副處長萬林說,一旦遇到重大突發事件和緊急情況,處里的所有人都會第一時間到崗,按照職責分工迅速投入工作。
常年工作磨合出的默契,以及出于對工作極端負責的態度,讓這個集體即使沒有“號令”,也會全員奔赴“戰場”。
2022年8月18日,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發生山洪災害。當日凌晨2時許,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干部楊依坤接到值班同志電話:“大通發生了山洪災害,目前有2人失蹤,其他情況還不清楚。”雖然在心中祈禱不要是重大災害,但多年的工作經驗驅使著他迅速趕往單位。
當楊依坤走進辦公室,看到的是燈火通明、全員在崗。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信息如雪片般開始向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匯集。
信息匯總、信息報送、聯系相關單位、聯絡各方救援力量……在接下來的72個小時里,嚴謹細致、團結一心的工作狀態讓一篇篇準確的信息不斷送往黨中央和省委,為黨中央和省委作出及時準確有效的救援部署贏得了時間、提供了決策依據,有力保障了救災應急處置工作。
2018年12月底玉樹果洛地區遭遇重特大雪災;2020年1月13日西寧市紅十字醫院公交站地面塌陷;2021年5月2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2021年8月14日海北藏族自治州柴達爾煤礦發生冒頂事故……一陣陣急促的電話鈴聲,一個個燈火通明的夜晚,一份份詳實的信息報告,傾注了每位省委辦公廳信息處工作人員的辛勞汗水,他們早已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和使命擔當深深扎根在了心間。
搭建服務群眾“連心橋”
“業主無法辦理不動產證、工程拖欠農民工工資、小區物業不作為、疫情期間就醫不便……”,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省委書記信箱作為人民網專門為中央部委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搭建的網上群眾工作平臺,是聽政聲、察民意、聚良策、解民憂的重要渠道。
“平均一個月有30—40條左右的留言。”省委辦公廳信息處三級調研員李明忠說,對于群眾在網上的所有留言都是即轉即辦,確保群眾的訴求有人管、有回應。
“按照規定,所有轉辦信息我們都會要求相關部門單位限期處理。限期內處理不了的,也要及時給群眾回復。我們也會定期回訪,確保群眾訴求得到及時解決。”萬林說。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為群眾解決問題,但能夠為群眾架起溝通解決的渠道,讓群眾訴求有著落、能解決,心里也很有成就感。”李明忠說。
李明忠清楚地記得,一次一位學生家長抱著試試的態度在書記信箱里留言,“我家孩子一直騎電動車上學,我十分擔心安全問題,希望孩子住校讀書。”收到留言后,信息處立即發文轉給了有關地方單位。沒幾天,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及時協調解決了有住宿意愿學生的在校住宿問題,并協調公交公司安排通勤車接送走讀學生上下學。“太感謝了,孩子住校和出行安全問題都得到了解決,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我們群眾心里非常踏實。”電話那頭,被回訪的學生家長激動地表示感謝。
幫助困難群眾辦理低保、解答務工子女入學疑惑、聽取群眾關于青海經濟民生發展建議……留言區域雖然不大,但裝的是黨執政為民的情懷,體現的是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彰顯的是黨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使命擔當。
多年來,圍繞民生保障、就業欠薪、物業服務、延期交房等重點領域,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累計辦理網民留言4800余件,很多辦理結果得到老百姓的“點贊”,從群眾身邊一件件瑣碎的“小事情”贏得了“大民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