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北新聞網訊(鄭曉洋)近日,保定市易縣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柳泉村荊編技藝在列。此次申遺成功是河北省水勘院文化幫扶的又一具體實踐。
圖為東柳泉村荊編作品。河北省水勘院供圖
荊編技藝是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智慧結晶,據現存資料證明,東柳泉荊編歷史可追溯到1891年,坊間流傳著“東柳泉的篩子、西霍山的筐、南林的籃子響當當”,充分說明了東柳泉村的荊編歷史悠久和曾經的輝煌。
河北省水勘院在東柳泉荊編技藝申遺前期充分調研、收集素材,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為傳承人提供各方面咨詢和幫助,編制項目申報書,最終申報成功。
圖為東柳泉村荊編技藝。河北省水勘院供圖
據了解,自步入全面鄉村振興階段以來,河北省水勘院文化和產業幫扶助力鄉村振興兩翼齊飛。先后申請了市縣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鋼叉,修繕了歷史文化建筑古戲樓,建設了村級文化廣場水泉廣場,與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簽約了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協議,挖掘了優秀農業文化荊編技藝……在文化幫扶中不斷守正創新,文明培育成效顯現。
實現文化產業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據介紹,河北省水勘院將積極探索荊編文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路徑,努力幫助荊編產品從附近集市銷往更遠更多的地方,帶動村中剩余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戶增收,進一步傳承優秀農業文化,在文化和產業結合助力鄉村振興中彰顯水勘智慧、貢獻水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