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傳承
滄州著力打造中國大運河非遺之城
河北日報訊(記者袁錚 通訊員王鴻凱)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坐落于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沿岸,正式投用后將對雜技、武術等非遺文化及大運河沿線8省(市)非遺項目進行集中展示展演,打造大運河非遺文化的集中承載地、傳承地、展示地,為豐富滄州文旅資源、綻放非遺魅力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滄州立足提升文化軟實力、擴大文化影響力,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以雜技、武術等特色非遺項目為重點,推進非遺系統性保護傳承,著力打造“中國大運河非遺之城”新名片。
聚焦健全非遺保護工作的體制機制,滄州在普遍發動、全面普查、細致梳理、逐級申報的基礎上,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并進一步完善包括調查記錄、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區域性整體保護、傳承體驗設施、書籍影像資源在內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認定了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夯實項目保護責任,加強績效評估和動態管理,非遺保護工作規范化水平持續提升。目前,全市國家、省、市、縣各級非遺項目分別有19項、124項、435項、788項,國家、省、市、縣各級非遺傳承人分別有15名、154名、432名、889名。
滄州木板大鼓傳習所、泊頭六合武館、孟村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青縣哈哈腔傳習所、滄縣獅舞傳習所……在滄州一個個非遺傳承示范基地,“教與學”的傳習推動非遺有序傳承,賦予非遺更強生命力。同時,滄州大力推進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激發非遺傳承活力。目前,已在運河區南湖社區、一中前社區等地設立非遺傳承體驗點,開展非遺保護傳承活動;在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進行非遺技藝教授,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常態化。
為了推動“非遺連接生活”,讓更多群眾走近非遺、體驗非遺、品味非遺、愛上非遺,滄州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謀求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結合點,謀劃開展了非遺知識宣傳普及、非遺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借助線上線下各類平臺對全市非遺進行大力宣傳推介,并在吳橋縣、東光縣、河間市、南大港產業園區等地的相關景區設立非遺專區,展示展銷本土代表性非遺手工藝品,打通非遺走進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創新利用非遺資源,積極推動非遺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化非遺優勢為產業優勢、致富渠道,在全市范圍內設立非遺工坊70家,促進群眾就業增收。滄州還策劃推出“運河古郡·匠心傳承之旅”“文武滄州·雜技醉心之旅”和“又見運河·非遺精華之旅”3條大運河滄州段非遺旅游精品線路,讓游客一站式享受獨一無二的大運河非遺旅游體驗。
關鍵詞: 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