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省政協委員、滄州市大鐵獅武術院院長周軍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新聞網、燕趙都市報記者 李珂 實習生李童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作為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之一,滄州孕育了武術文化產業的土壤,滄州傳統武術文化是大運河全域段特有的文化產業。”省政協委員、滄州市大鐵獅武術院院長周軍建議,要充分發揮滄州傳統武術文化資源優勢,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1992年,滄州市被國家體委首批命名為"武術之鄉",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滄州早在明清時期就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占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是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周軍委員介紹,自大運河生態修復與環境衛生整治工程展示區正式對市民開放以來,藍天、碧水、綠草、小景相映成趣,成為市民休閑游憩的好去處,也成為滄州市推進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的樣板。這里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大運河公園”,也成為武術愛好者習武強身的運動公園。
周軍委員建議,要弘揚滄州特色的傳統武術文化,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可以建設一批與“中國武術之鄉”相關的地標建筑和場所,并借此開展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
在大運河滄州市區段突出位置建立“中國武術之鄉”地標建筑,展示大運河特有的武術文化名片。在大運河沿線設滄州武術文化演武場、武術文化走廊、武術健身器械等,打造全國首家“大運河武術文化康養健身廣場”,也能吸引各地游客和武術愛好者前來。
“鏢局文化是具有滄州特色的大運河文化,‘鏢不喊滄’名聲的流傳,是在運河航運繁榮的基礎上造就的。”因此,周軍委員建議,在滄州建立“大運河鏢局文化展覽館”,將為整個大運河文化增添亮麗的色彩,也能夠成為滄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帶動滄州的文化旅游產業。
周軍委員還建議,以賽事為引領、以融合為路徑、以國際化為方向,在大運河市區段建立“大運河武術文化交流中心”,形成學術交流、培訓研修、武術展演、賽事舉辦等多版塊相互支撐的綜合武文化產業發展布局。“千年大運河滋養了滄州武術,滄州武術也將持續豐富大運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