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西安大唐不夜城在今年春節再次成為“頂流”。記者梳理發現,伴隨著大唐不夜城的持續火爆,全國多地出現了類似的主題“不夜城”。這些“不夜城”多建在二三線城市,絕大多數不收門票,靠攤位出租等方式營利,除了小吃美食、燈光秀、雕塑群、藝術表演等相似的內容外,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代表性表演之一“不倒翁小姐姐”,也被這些后來出現的“不夜城”頻繁復制。(1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
誠然,西安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為背景,憑著唯美的場景布置和藝術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前去打卡,成為文旅融合的經典案例。這一模式成功后,各地打造自己的文化旅游景區時取其所長,學習借鑒,以達到吸引客流、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這實屬正常。但脫離了本地文化特點的照搬照抄,卻并非明智之舉。
當前,在流量誘惑之下,越來越多景區追求眼球效應,爭當網紅,將別處的創意當成自家的賣點,導致內容同質化,游客體驗趨同。而相似的場景、雷同的套路,讓廣大游客直呼審美疲勞。除了高仿的“不夜城”之外,全國范圍內打著“天空之鏡”“七彩滑道”“高空索橋”等旗號的景區,少則數十處,多則百余家。這些仿造景區有不少粗制濫造,提供的體驗項目充其量也只能滿足游客拍照打卡的需求,且不說存在的侵權風險,其糟糕的游玩體驗,也極有可能令游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長遠效果來看,這樣的網紅景點頻頻翻車,也印證了流量雖可幫助聚集人氣,但終究走不長遠的道理。
人們選擇旅游地,大多希望體驗各具特色的自然風景和人文風情,最忌所到之處千篇一律。魯迅先生曾說過,“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這本說的是文學和藝術,借鑒在景區打造上,則提醒我們:一味模仿,終難打動人心;回歸獨特的地域文化,方為創意之本。在旅游產品和項目設計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文化特色越突出,越受到人們青睞,西安大唐不夜城、北京中軸線,還有最近憑借電影《滿江紅》一夜走紅的太原古縣城等,都是例證。
具體而言,各地可結合獨特的地理風貌和人文風情,為景區景點植入與地域文化、風俗傳統相契合的文化基因,建立自己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說到底,景區的核心競爭力和持久生命力,取決于旅游產品設計的獨特性,亦取決于這些產品所體現的文化底蘊。
從宏觀管理層面來看,市場監管部門也當為互聯網時代的旅游業,提供合理競爭健康發展的引導,通過完善相關制度法規,加強對獨創性文旅產品的產權保護,鼓勵文化創意和市場需求有效銜接,整治惡性和無序的抄襲模仿,促進各地景區百花齊放、優勝劣汰。近年來,也有一些網紅景區正是通過持續創新,打造出獨特的文化密碼,從而贏得市場口碑,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了腳跟。
打造區域文化名片,并非一日之功。徒有一時的流量或熱度,缺乏文化內涵與深度,即使成了網紅,也難以維持長久人氣。唯有挖掘獨具特色的亮點,不斷創新,提升景區文化內涵,“網紅”不夜城才不至于曇花一現,行而不遠。(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