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溫度變化大,忽冷忽熱,此時如果沒有注意日常養護,很有可能使自身免疫力受到影響,患上多種疾病,因此春季又被稱為“百草發芽,百病發作”的季節。今天,小編為大家梳理了一份春季常見病癥,在日常生活中要引起注意,積極預防。
●提防這幾種常見傳染病
(相關資料圖)
>>流行性感冒
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
臨床一般表現為急性發病,主要癥狀有發熱、頭痛、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每年3至5月是麻疹的季節性發病高峰。由于該病病毒傳播迅速,所以是傳染性最強的傳染病之一,屬于我國法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病毒可經飛沫傳播或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癥狀有發熱、紅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流淚、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癥狀,個別病例還會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如肺炎。
>>水痘
一種急性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1至14歲為高發年齡。傳染性強,一次發病可終身獲得較高的免疫力。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塵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傳染。
水痘病毒感染人體后,經過大約2周的潛伏期,患者可出現頭痛、全身不適、發熱、食欲下降等前期癥狀,繼而出現有特征性的紅色斑疹,后變為丘疹,再發展為水皰,常伴有瘙癢。
>>流行性腮腺炎
一種通過飛沫傳播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5到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獲終身免疫。
大多數起病較急,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等全身不適癥狀;患者一側或雙側耳下腮腺腫大、疼痛,咀嚼時更痛;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后1至4天累及對側,腮腺腫脹3至5天到達高峰,7至10天逐漸消退,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被累及。
>>諾如病毒
一種比較常見、會引起急性感染性腹瀉的病毒。感染性強,以腸道傳播為主,可通過被諾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氣等傳播。學校食堂、餐館等人群聚集的公共用餐地易感。
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惡心、嘔吐,可伴有低熱、頭痛、乏力及食欲減退等,諾如病毒潛伏期為24至48小時,病程為自限性,一般2至3天即可恢復。
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預防措施
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是接種疫苗。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1.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身體抵抗力的重要保證。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營養、適量的體育鍛煉。
2.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可減少通過接觸傳播病原的風險,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和病毒性腹瀉傳播的重要措施。比如,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后要洗手,盡量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
3.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場所環境清潔,注意經常打掃居室和工作場所。家庭中,如果出現呼吸道感染患者,照顧患者時要佩戴口罩。對諾如病毒污染的物品、地面等可采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
4.發生感染和重癥風險較高的人群應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減少可能與患病人群的接觸機會。
5.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出現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腹瀉或嘔吐癥狀,患者應居家休息,避免將病原傳染給其他人員。如癥狀較重,應盡早前往醫院就診,以及時獲得有效治療。
總之,日常生活中通過采取以上預防措施,養成好的生活行為和衛生習慣,可很大程度減少冬春季常見傳染病的發生。
●春季養生飲食小貼士
春季是一個需要特別注重養生的季節,不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生防護,飲食調養也顯得尤為重要。
新華社記者黃博涵攝
1. 正確早餐
春季早餐應以高蛋白食物為主,一袋奶、一個雞蛋和小米粥,再配一些綠茶,營養健康,有助提神醒腦。
2.補充維生素
權威營養專家指出:缺乏維生素A就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還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維生素A對呼吸道及胃腸道黏膜的保護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證實。從食物中補充維生素A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在眾多食物中,最能補充維生素A的當數胡蘿卜。所以,春季到來的時候一定要多吃胡蘿卜等一些含有維生素的食品。
3.多食食用菌
春季飲食應清淡一些,多吃蔬菜和一些食用菌,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春季是病毒出沒頻繁的時候,很多病毒都會乘虛而入,進入你的體內,多食食用菌能增加你的抗病毒能力。
4.飲食宜溫熱清淡
春季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胃寒的人可以吃點姜,以驅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姜蜂蜜水,以潤燥鎮喘;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5.適當食用堅果
每天除了正餐以外,還可以補充適當的堅果。堅果含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和益腦成分,每天適量的補充可以有效地改善春天沒有精神、記憶力下降、容易困倦等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堅果一天的總量不超過30克就好,即杏仁、榛子10顆左右,或葵花子一小把,或核桃仁6顆左右。
(綜合自人民網、成都日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甘肅日報等,編輯李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