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棚頂的卷簾卷起,陽光照進來,溫室大棚里立即亮堂了起來。大棚內,一個個鮮嫩欲滴、頂花帶刺的旱黃瓜掛在黃瓜秧上,散發著陣陣清香。
2月20日8時,昌黎縣新集鎮小營村村民田洪海夫婦走進自家的溫室大棚,開始采摘旱黃瓜。
兩個小時后,5個大紙箱已經滿滿當當,田洪海將它們裝車送到1.5公里外的昌黎縣嘉誠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找到經紀人,把黃瓜過秤后便回了家。“我先記個數,等晚上經紀人把黃瓜賣給收購商,才會知道價格,再把錢轉給我。”田洪海解釋說。
晚上,田洪海收到了經紀人轉來的黃瓜款。當天旱黃瓜收購價是每公斤9.6元,100多公斤旱黃瓜賣了1400多元錢。
7年前,田洪海看村里其他人種植大棚旱黃瓜收入不錯,也建了一個溫室大棚。平時都是夫妻兩人打理,一年種植兩季,年收入有9萬多元。
小營村位于灤河岸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小營村旱黃瓜酥脆、清香的好品質。
張德志是小營村最早種植溫室大棚旱黃瓜的村民。2000年,他在唐山樂亭縣看到溫室大棚種菜也動了心思,便建了兩個大棚種植旱黃瓜,一邊精心打理一邊學習種植技術。大棚的投入當年回本,家里的日子也越來越好。現在,他家3個大棚錯時種植,保證全年都有旱黃瓜出售。在他的帶動下,村里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建大棚種旱黃瓜,甚至帶動了周邊十多個村的旱黃瓜種植。
“哥,你家旱黃瓜還有沒有,能摘一箱嗎?”傍晚時分,小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建國四處打電話。一位老客戶著急想買旱黃瓜,但村民當天摘的旱黃瓜已經銷售完畢,“村里的旱黃瓜都是當天摘當天賣完,稍晚一點兒就買不到。”
小營村旱黃瓜名號越來越響,村里也更加注重品牌建設,不僅注冊了“新集”牌商標,還取得了綠色認證、無公害產品認證。小營村的旱黃瓜通過新鮮直供、農超對接等高端銷售,早已進入北京、天津市場。如今還利用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提高了旱黃瓜價值,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現在村里80%以上農戶從事旱黃瓜種植,全村598戶1524口人,擁有旱黃瓜溫室大棚1100座。旱黃瓜行情最好的時候,批發價能達到每公斤24元,平均每個大棚年收入在7萬元左右。”張建國介紹,2022年小營村旱黃瓜實現銷售收入3300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80%。(河北日報記者張輝)
關鍵詞: 溫室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