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農業大學“壟上行糧食產業研究院”揭牌。圖為彭正萍教授在壟上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給大家介紹智慧農業、節水灌溉、高效生產等發展情況。通訊員李羽攝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邢云 通訊員胡盼玲)春風和煦,在河北省第一產糧大縣——寧晉,農田里的麥苗已經返青。來自河北農業大學的彭正萍教授技術團隊,正在實驗田里指導農戶進行科學春管。據了解,這支團隊在寧晉從事農業科研已是第19年頭。19年來,他們甘愿做一粒扎根泥土的種子,不僅深入開展多項理論研究,還積極推廣一批研究成果,為當地乃至河北省的鄉村振興作出了奉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北省寧晉縣擁有耕地114.6萬畝,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北省產糧第一大縣,糧食播種面積常年保持在190萬畝左右。農業連年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2004年,彭正萍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便選擇來到寧晉開展科研工作。她說,寧晉有很好的農業基礎,而且各級政府和很多農戶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讓人倍感溫暖,現在她把寧晉視為第二故鄉。
彭正萍教授深入田間,觀察玉米長勢。(資料圖)
“土地是農民的“寶貝”,增收自然是愿意的,可要是說搞實驗,有人肯定會犯嘀咕。”初來乍到的彭正萍,在和一些農戶做政策宣講時經常碰壁。即便是同意做實驗田,管理過程中,技術人員采取不施肥或少施肥時,農民一看到莊稼葉子有點變黃,就偷偷追施肥料,這樣一來,就無法保證實驗落地。
彭正萍和學生們只好一次次地找到農戶,推心置腹地和農戶談,深入淺出地和農戶講解技術,終于贏得農戶的一致認可。第一年,實驗田收獲后,除去成本,并沒有因為施肥少而降低收成,相反,因為降低了生產成本,效益明顯增加了。
此外,彭正萍教授技術團隊總結推出的翻耕技術,在推廣之初也曾遭到冷遇。經過一次又一次地耐心宣講,一部分村民才接受建議。當年因為氣候原因,一些玉米出現倒伏,而落實翻耕技術的農田均無倒伏現象。一次次實踐,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心服口服。
彭正萍教授講解農田管理技術要領。
“老百姓圍著我們說,彭老師把實驗放在我們家地里吧,我保證按照標準一步也不錯。那個時候啊,心里真是比得到什么也高興?!迸碚颊f。
從最初與農戶協作種植20多畝家庭式實驗田,到百畝規?;瘜嶒炋?,再到萬畝技術推廣示范田,19年來,彭正萍教授技術團隊完成了8大類16項科學試驗和示范,被寧晉縣政府授予“寧晉縣榮譽公民”。同時,彭正萍教授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和參加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30余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12項,發表研究論文120余篇,獲國家授權專利20多項,制定地方技術標準5項。
多年來,彭正萍教授技術團隊走遍了寧晉各個村莊,和父老鄉親“打成一片”,白木村壟上行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大陸村鎮飛耀合種植專業合作社、北及橋村種植大戶、河北圣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等經常邀請彭正萍教授等人進行專業指導。
面朝黃土背朝天,頭頂烈日干農活,彭正萍身體力行。每到麥收時節,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整個團隊分工默契,女學生分組下地裝麥入袋,男學生們扎繩、稱重,研究分析相關數據,沒有一個人怕苦叫累。
“我帶的37個畢業生,有36個是從寧晉走出去的。”彭正萍說,寧晉不僅是提升農業科研水平的地方,還是培養人才的基地。
彭正萍教授指導學生進行田間實踐。
一花引來百花香。這些年來,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河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也時常應彭正萍教授技術團隊的邀請到寧晉開展技術咨詢和現場指導。經過團隊牽線搭橋,河北農業大學還與寧晉縣壟上行土地托管協會下屬現代農業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成立河北農業大學“產學研”三結合基地。在河北農業大學技術支持下,壟上行土地托管協會開展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為聯結方式的農戶+村級組織+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四位一體”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實現土地入股托管服務35000余畝,既保障了農戶收益,又壯大了集體經濟。前不久,河北農業大學“壟上行糧食產業研究院”在寧晉揭牌,此舉將為該縣糧食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產業興。得益于彭正萍教授技術團隊的技術支持,寧晉縣小麥、玉米攻關田每年都有新突破。2022年,寧晉糧食收獲總面積189.05萬畝,連續3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8億斤以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