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wǎng)-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每日快報!地名里的河北·解讀|文明發(fā)祥說“涿鹿”

    2023-04-06 07:41:26 來源:河北新聞網(wǎng)

    位于涿鹿、紀念中華民族首次大融合的中華合符壇。河北日報資料片

    閱讀提示

    千古文明開涿鹿,涿鹿,可以說是河北與中華文明發(fā)祥聯(lián)系最緊密的地名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實,在河北大地上,還有很多與涿鹿一樣的地名,或描繪先民生活環(huán)境,或標記東方古人類起源,或見證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在傳說、史籍和考古的不同角度,見證和記錄著中華文明的起源。

    這些地名保留下歷史的珍貴片段,被賦予了地名之外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將地名所記錄的文明軌跡連綴到一起,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出,河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地名“鹿”里的文明發(fā)祥

    在河北的地名歷史中,有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帶“鹿”字的地名很多,如涿鹿、巨鹿、鹿泉(曾用名獲鹿)、束鹿(今辛集)。這些“鹿”從何而來呢?

    公元前107年,西漢一位史官為編寫一部史書,來到了靠近北部邊境的一座古城——涿鹿。

    他耐心向當?shù)乩先嗽儐栠@座古城與黃帝、炎帝、蚩尤等原始部落有關(guān)的民間傳說,力圖還原關(guān)系中華民族起源的一段重要歷史——涿鹿之戰(zhàn)。

    他就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曾到訪的涿鹿故城,在今天張家口市涿鹿縣東南部的礬山鎮(zhèn)三堡村一帶還殘留遺跡,始建于戰(zhàn)國時期。

    后人能看到的司馬遷涿鹿之行的具體收獲,是《史記·五帝本紀》中一段關(guān)于涿鹿之戰(zhàn)的記述。

    黃帝“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黃帝勝利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正是這場涿鹿之戰(zhàn),讓涿鹿這個地名與中華民族起源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涿鹿,是河北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它始載于《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一作‘阿’),九隅無遺。”

    “歷史上古涿鹿先有涿鹿山、涿水,再有涿鹿城。涿鹿山,據(jù)考證就在現(xiàn)在的礬山盆地南。涿水發(fā)源于礬山鎮(zhèn)上七旗村,古稱涿水,也稱阪泉水。”涿鹿縣地方史研究者常世榮說。

    《河北省縣名考原》也記載了涿鹿一名的由來:“古涿鹿多山,山泉下滴成溪,東南流為涿水,涿地處涿水東南,以此得名。”

    涿鹿一名,本身就是古涿鹿這種山水環(huán)繞的地理地貌的生動寫照。

    據(jù)《說文·水部》,“涿,流下滴也”。鹿通“麓”,意為山腳。涿鹿,即眾山泉水匯成溪河,流經(jīng)山下平川之義。

    “涿鹿山山前盆地是方圓百里的平川,四周山盤水繞,氣候宜人。這里是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的交接處,又是游牧文明和農(nóng)耕文明的過渡地帶,為原始部落的先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常世榮說。

    秦朝時,涿鹿縣境屬上谷郡。漢朝時,上谷郡置涿鹿(今礬山鎮(zhèn))、下落(今涿鹿縣縣城)、潘(今保岱鎮(zhèn))三縣。此后,涿鹿縣一帶曾名懷戎、永興、保安等,到1916年改為涿鹿縣。

    千古文明開涿鹿。根據(jù)《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原始部落之間的征戰(zhàn)最終在涿鹿走向統(tǒng)一,實現(xiàn)“合符釜山”。

    “通過戰(zhàn)爭,黃帝、炎帝、蚩尤領(lǐng)導下的三個主要部族,在這里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大融合。”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夏自正說。

    河北還有另一個與“鹿”相關(guān)的地名——巨鹿,當?shù)亓鱾髦S的繼任者堯舜的傳說。

    “巨鹿”原本為“大麓”,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尚書》,其中記載:“堯試舜百揆納于大麓。”

    “古文中‘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戰(zhàn)國末年,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把‘大麓’寫作‘鉅鹿’。此后‘巨’‘鉅’二字混用,直到1980年后統(tǒng)一為‘巨鹿’。北魏公元389年,巨鹿縣建制,‘巨鹿’作為縣名沿用至今。”巨鹿縣地方史研究者馬建新說。

    而“大麓”一名,源自曾存在于邢臺一帶的古湖澤——大陸澤。

    《后漢書·郡國志》載:“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太平寰宇記》釋云:“廣阿澤一名大陸,一名鉅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川。”據(jù)史籍記載,大陸澤“廣袤百里,眾水所匯,波瀾壯闊”,范圍大致在今任澤區(qū)、巨鹿縣、隆堯縣一帶。

    巨鹿一名影響力的擴大在秦朝。秦朝建立了相當于今天省一級行政建制的巨鹿郡,至北朝時期,均有巨鹿郡建制,轄域變化不定,但治所均在今邢臺境內(nèi)。

    除了涿鹿和巨鹿,河北省歷史上還有兩個著名的帶“鹿”字的地名:獲鹿(今鹿泉)、束鹿(今辛集)。然而,此“鹿”非彼“鹿”,它們的“鹿”與涿鹿、巨鹿之“鹿”,既有同又有異。

    鹿泉的得名,與當?shù)匾欢巍绊n信射鹿得泉”的傳說有關(guān)。

    相傳,西漢大將韓信在鹿泉一帶駐軍時,曾外出狩獵,看到一只白鹿跑來,趕緊搭弓射箭。結(jié)果,白鹿不見了,箭卻射中了一塊石頭。韓信拔下箭頭,一股泉水噴涌而出。

    盡管這是一個傳說,但有鹿、有泉,是駐軍之地,正是地處華北平原向太行山脈過渡區(qū)的鹿泉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區(qū)位的寫照——在這里,地名“鹿泉”所描述的自然地理特征與“涿鹿”非常相似。

    鹿泉開始有縣級建制,是在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據(jù)民國《獲鹿縣志》記載,當時“分巨鹿郡石邑縣西、北部置鹿泉縣”——在這里,鹿泉之“鹿”與巨鹿之“鹿”,因曾同屬巨鹿郡,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二者之間也許存在某種地緣聯(lián)系。

    和鹿泉一樣,辛集一帶與“鹿”相關(guān)的地名也出現(xiàn)在隋朝。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巨鹿郡安定縣縣城的治所名為“鹿城”,民國《束鹿縣志》記載,鹿城因南臨大陸澤而得名。到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定縣為鹿城縣——顯然,此時之“鹿”指代的仍是大陸澤之“陸”。

    有趣的是,鹿泉和鹿城,因共同原因在同一年被改名。

    唐朝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希望快速平定安史之亂、擒獲安祿山的唐玄宗,因“鹿”與“祿”同音,改“鹿泉縣”為“獲鹿縣”,改“鹿城縣”為“束鹿縣”。獲鹿、束鹿兩縣地名最終分別在1994年和1986年,改為鹿泉和辛集。

    無論是取“眾山泉水匯成溪河,流經(jīng)山下平川”之義的涿鹿,還是處在巨鹿郡轄域、大陸澤片區(qū)的巨鹿、鹿泉和辛集(鹿城),都地處適宜先民居住生活的太行山山前洪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有著相近的自然地理特征。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孕育了最初的文明。

    “泥河灣”里的東方人類足跡

    河北的地名不僅述說著中華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的起源,還承載了近百年來的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層面考古成果,記錄了東方人類探源邁出的一步步。

    3月18日,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遺址公園的中軸線上,有一座將地球46億年的歷史濃縮為24個小時的地球生命時鐘。東方人類出現(xiàn)的那一刻,如果從歷史深處能傳出打擊石器的聲響,它應該來自泥河灣。

    泥河灣,原本是張家口市陽原縣東部的一個小村莊。

    據(jù)《陽原縣志》記載,泥河灣村始建于清朝,因地形而得名。桑干河水泛濫時,河水卷著泥沙一直漫延到現(xiàn)在泥河灣村附近,逐漸形成一道大河灣。水勢退去后,百姓在河灣墾荒種田,在灣底高地上建立村莊,起名泥河灣。

    在全中國,類似泥河灣這樣的小村莊、小地名有很多,為什么泥河灣這個名字能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從20世紀初考古工作者在泥河灣村一帶考察發(fā)掘開始,泥河灣逐漸解鎖了一個新身份——“舊石器時期的考古圣地”。

    1924年,法國神甫桑志華和德日進會同英國地質(zhì)學家巴爾博到泥河灣村附近進行地質(zhì)考察,發(fā)現(xiàn)了大量貝殼、蚌類和哺乳動物化石,在考察報告中,巴爾博首次將泥河灣村附近發(fā)現(xiàn)的第四系河湖相地層命名為“泥河灣層”。

    “以泥河灣命名的考古學名詞概念,最早都源于地層單位‘泥河灣層’,如泥河灣盆地、泥河灣古湖、泥河灣動植物群、泥河灣遺址群等。首次發(fā)現(xiàn)的典型遺址,以所在最小行政區(qū)域名稱或自然地名命名,在考古學中應用最為普遍。”陽原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原所長成勝泉說。

    舊石器考古學賦予了“泥河灣”新的科學內(nèi)涵,這個地名隨著考古發(fā)掘成果的積累,聲名遠播。

    今天我們講到泥河灣,通常指代的已不是行政概念中的泥河灣村,而是考古學語境下的地域更為廣闊的“泥河灣”,即泥河灣遺址群所在區(qū)域,它覆蓋了陽原縣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27公里的桑干河兩岸區(qū)域。

    通過舊石器考古的成果,考古工作者勾勒出泥河灣遺址群所處區(qū)域近200萬年里的環(huán)境演變。

    “200萬年以前,這里是一個面積達9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湖,湖邊有廣闊的森林,大量哺乳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大約在晚更新世,由于造山運動,湖底上升,交錯移動,湖水大部分流走,大湖逐漸消退,泥河灣地層裸露出來。”成勝泉說。

    近百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泥河灣發(fā)現(xiàn)了300多處舊石器遺址,時間跨度170多萬年,發(fā)掘出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石器數(shù)萬件。在這個過程中,和泥河灣一樣,陽原縣一個又一個普通的村莊名字,被載入了東方人類發(fā)展史冊,成為著名的舊石器遺址。

    馬圈溝——遺址距今約176萬年,小長梁——遺址距今約136萬年,東谷坨——遺址距今約110萬年,馬梁——遺址距今約78萬年,后溝——遺址距今約39萬年……

    然而,考古工作者對泥河灣的認識,從考古發(fā)掘最初,就沒有只局限在泥河灣內(nèi)部。

    事實上,正是舊石器考古中馳名中外的另一個名字、與泥河灣直線距離約110公里的“周口店”,最早把“泥河灣”與追索東方人類起源這一重大命題聯(lián)系在一起。

    1926年秋,桑志華獲悉,北京周口店村發(fā)現(xiàn)了兩枚早期人類的牙齒。根據(jù)動物群特征,周口店人類牙齒化石時代與泥河灣層頂部相當。由此,桑志華看到了在泥河灣發(fā)現(xiàn)更古老人類化石的希望。1948年,曾在周口店發(fā)現(xiàn)中國猿人北京種頭蓋骨的考古學家裴文中,在《中國史前之研究》一書中提出,“中國猿人文化,實非原始文化,將來或可發(fā)現(xiàn),較中國猿人更早之人類。”

    經(jīng)過近百年的考古努力,今天的泥河灣,已不是一個單獨的地名,而是一組舊石器考古學地名中重要的一個,這組地名中有元謀、藍田、周口店、水洞溝……在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它們所承載的遺址,展現(xiàn)著古人類演進發(fā)展的一幀幀珍貴影像。

    “三岔口”里的多元文化融合

    與涿鹿、泥河灣毗鄰的蔚縣,也是一個古老的地名。

    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外地人讀錯的地名。蔚縣的“蔚”為多音字,在這里讀作yù,不過當?shù)厝肆晳T將其讀作yǔ。

    “根據(jù)有關(guān)的姓氏研究,最早用于地名的‘蔚’,出現(xiàn)在西周時期,周宣王封鄭國公子姬翩到蔚邑(今山西平遙),蔚邑的蔚字,據(jù)學者考證因山西蔚汾河而得名。”蔚縣地方史研究者崇霄霄說。

    平遙、蔚汾河,都與蔚縣相距遙遠。“蔚”如何從山西來到河北?

    關(guān)于蔚縣因何得名,1990年5月,蔚縣當?shù)氐奈幕瘜W者曾專門寫信向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驤請教。

    譚其驤在復信中說:“檢抗戰(zhàn)前北平出版呂式斌所著《今縣釋名》作‘因蔚汾水為名’。不言何以蔚汾水在今山西興縣,與蔚縣相去甚遠。然呂氏之說似非出于臆造。疑以蔚為名之州縣,實自蔚汾河流域逐步東遷,終于定位今蔚縣,至其東遷過程,則有待詳考,大率不出魏至唐數(shù)百年間。”

    前不久,蔚縣文聯(lián)專門組織召開了一場蔚縣名稱由來的研討會,研討會報告《蔚州的來源及演變》中的結(jié)論,與譚其驤的推測基本一致。

    “歷史上以蔚為名的州縣,自蔚汾河流域多次逐步地向北、向東遷移。”崇霄霄說。

    北魏時期設(shè)蔚州,其范圍在今張北、赤城一帶。北齊時期設(shè)置北蔚州,在今以蔚縣為中心的山西、河北交界地帶。

    “蔚”字最終落在今天的蔚縣,是在北周時期(公元579年),重置蔚州,次年建城。因此,今天的蔚州古城,已經(jīng)有1400多年建城史。此后蔚州地理位置基本固定在今蔚縣一帶。清朝改蔚州為蔚縣,縣名行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蔚”之前,蔚縣一帶很長一段時間曾使用另一個地名“代”。商周時期,蔚縣地處戎族部落在壺流河河畔建立的代國。秦、漢、三國、西晉時,蔚縣地處代郡。

    不過,蔚縣一地無論是稱“蔚”,還是稱“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地理坐標——處在游牧和農(nóng)耕兩大文明的分界線上。

    “地處蔚縣盆地的蔚州城,是非常適宜建城的。這里壺流河河水穩(wěn)定而充足,再加上南部山地的季節(jié)性河流補給,水源充沛。蔚縣有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是南下北上的重要商貿(mào)通道。”蔚州博物館館長李新威說。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對蔚縣的認識,也只限于此——一座歷史悠久、地處農(nóng)耕游牧交接地帶和交通要道的古縣。

    令人沒想到的是,后來一系列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將蔚縣帶上了中華文明演進的歷史舞臺。

    自1979年起,考古工作者在蔚縣發(fā)掘了篩子綾羅遺址、莊窠遺址、三關(guān)遺址等多處新石器遺址,出土大量彩陶、灰陶、石器、骨蚌器等。

    其中兩件出土器物成為今天認識蔚縣歷史上文化多樣性的典型代表。

    龍鱗紋彩陶罐——出土于蔚縣三關(guān)遺址,紅山文化的典型器,陶罐上的龍鱗紋由平行的單向曲線構(gòu)成,線條為紅彩,從口沿一直延伸到腹部。

    “龍”,多出現(xiàn)在蔚縣東北方向的紅山文化區(qū)。

    玫瑰花彩陶盆——出土于蔚縣琵琶嘴遺址,仰韶文化典型器,彩陶盆為泥質(zhì)紅陶,斂口平沿,圓唇鼓腹,陶盆肩、腹部用黑彩繪有玫瑰花卉紋圖案。

    “花”,也就是“華”,多出現(xiàn)在蔚縣西南方向的仰韶文化區(qū)。

    而三關(guān)遺址和琵琶嘴遺址兩地相距只有大約20公里。

    這一“龍”一“花”兩種圖案還在眾多出土器物上出現(xiàn),“龍”和“花(華)”,正是中華民族文明起源中最重要的兩個徽標。

    “蔚縣新石器遺存的文化面貌極為豐富,除了中原的仰韶文化和東北的紅山文化,還有西北方向的河套地區(qū)新石器文化也在蔚縣有許多發(fā)現(xiàn)。這說明壺流河一帶是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地區(qū)之一。”李新威說。

    三個方向,三類文化,在蔚縣碰撞。這極大地啟發(fā)了考古學家蘇秉琦,他后來的“三岔口”理論,也讓蔚縣這個名字大放異彩。

    在蔚州博物館的展墻上,有一張1982年蘇秉琦到蔚縣三關(guān)遺址現(xiàn)場考察的老照片。

    蘇秉琦現(xiàn)場觀摩了三關(guān)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彩陶,并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文中寫道:“張家口地區(qū)是中原與北方古文化接觸的‘三岔口’,又是北方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雙向通道。”

    “三岔口”,這是一個關(guān)于張家口地理區(qū)位和文化內(nèi)涵的新定義,而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蔚縣。

    基于這一結(jié)論,蘇秉琦將蔚縣納入了他關(guān)于中華文明起源的“區(qū)系類型說”,地處“燕山南北長城地帶”區(qū)域的蔚縣,從此確立了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中的位置和影響力。

    蘇秉琦指出,在“燕山南北長城地帶”這一區(qū)域,“找到了連接中國中原與歐亞大陸北部廣大草原地區(qū)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認識到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地區(qū)在中國古文明締造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燕山南北長城地帶,太行東麓廣大平原,在燕趙大地上,不僅僅有一個因“三祖合符”而被千古銘記的涿鹿,泥河灣、蔚縣、巨鹿……眾多伴隨我們生老病死、愛恨歌哭的河北地名,同樣記錄著中華文明發(fā)祥演進的歷史。這一連串地名,如一個個閃亮的時空坐標,指引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找到共同的文化的根。(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云)

    關(guān)鍵詞: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区免费观看|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最新亚洲成av人免费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亚洲人成9999网|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岛国|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ts人妖网站|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成?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00|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 亚洲天天做日日做天天欢毛片|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