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算得上是非常高的, 豬的烹飪方法繁多而且簡單,更重要的是味道還不錯。
(相關資料圖)
而且為了吃掉豬肉,中國人還有很多的花式的做法。可以炒菜、可以紅燒,還可以燉湯。
有數據顯示, 每年中國人吃掉的豬占全世界人吃掉的豬的一半以上,可以多達6億頭 。
不過,近些年來,也有很多豬肉不好吃的聲音出現。
那么,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是因為人們吃的好吃的東西越來越多口味也變得越來越刁了嗎?還是豬的養殖方式不同造成的豬肉口感的不同了?
豬肉為何會變難吃?
豬肉從被中國人廣受歡迎到現在被人吐槽沒有之前那么香, 并非只是人們口味發生了改變的原因,的的確確是有相關的依據的。
在幾十年前,也就是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在物質較為匱乏的年代,我們所吃的豬都是農村家養的。
在村里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家里養豬可不會給喂什么飼料,很多吃的都是家里的剩下的糧食,或者粗糧。
因此,家豬的其脂肪含量比較高。
而也有研究表明,豬肉的脂肪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豬肉的品質,脂肪含量越多,豬肉的口感就會更嫩、汁水也就更加的充足。
那么為什么現在的豬肉的脂肪含量會大不如從前? 除了養殖方式以外,還有就是豬肉的品種的問題。
現在養豬廠的養的都是 杜洛克豬、大白豬以及長白豬 這些品種,而他們都是與洋豬雜交而衍生的后代。
所以口感上,自然會有很大的差別。
養殖場為何不養土豬
可能有的人會說,既然土豬的口感更加的好, 為何養殖場的不選擇養土豬?
之所以會有此趨勢,也是有眾多因素決定的。
我們以前養的那種小土豬的生長周期是比較慢的,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時間,這樣的生長周期并不能滿足規模化的養殖。
于是們比起土豬來講,這些豬的生長周期縮減了一半, 只需要6個月就能成為案板上的肉。
養殖場畢竟是盈利為目的的,又不是慈善機構,養的越久所耗費的成本就會越高。
但是豬肉的價格卻不能因為你養的久就會飆升,還要根據市場而定。
所以,如果有更快的盈利方式,誰也不會想選擇更費時的方法。
此外,我國生豬肉的價格正呈現著明顯的下降趨勢,尤其是今年以來,哪怕是消費旺盛的春節,豬肉的價格都沒能因此而出現明顯的回升。
豬肉價格下降這個趨勢會直接影響養豬廠的效益問題,虧損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養殖場更不想把豬的養殖周期變長了。
能迅速出欄,反而成為他們的訴求, 這對豬肉的口感也是一定會構成影響的。
好吃的豬肉會越來越少
其實,從目前吃不到好吃的土豬的趨勢可以看出, 豬的品種正在悄無聲息的發生一場變革 。
此前, 《財經國家周刊》就曾發布過有關的報道, 進口瘦肉型豬種從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進入中國的消費豬肉市場后其份額已超9成。
而我們經常吃的不是很好吃的土豬的市場份額卻連一成都沒有,只有2%到3%左右 。
這意味著在未來,市場上進口瘦肉型的豬的規模也會越來越大,而土豬甚至有可能變成瀕臨滅絕的物種。
這并非是危言聳聽,事實上,目前確實很多的豬種已經完全的消失了, 比如虹橋豬、潘郎豬等 ,目前已經完全看不到這些豬的身影了。
這對于我們而言,也是一種損失,未來我們可能越來越難吃到好吃的豬肉了。
比如,我們現在吃的回鍋肉,如果想要做出非常純正的味道, 除了需要廚師的手藝比較專業以外,對豬肉的要求也比較高。
這道菜就比較需要脂肪含量比較高的肥肉居多的豬肉去做才能更加的鮮美, 一般采取的都是成華豬。
但是這個豬早已不是當年遍地都有的情況了,據了解, 它的數量比國寶大熊貓還少,最少的時候數量僅僅只有五六十頭的樣子。
所以,現在土豬肉的價格比起普通生肉的價格要貴出來好多個檔次。
不過,其實換個思考方式的話,有人消費的話才會有人花費精力去養,其規模也會相應的變大。
某種程度上而言,選擇吃土豬肉也算得上一種保護。 那么你會愿意高價吃更有口感的土豬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