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駐張家港記者 楊溢 陳夢嬌 蘇報通訊員 盛曼
量身定制退役軍人“積分競崗”規則,面向退役軍人舉辦專場“招聘會”;通過“1+3+N”市、鎮、村三級系統化導師幫帶機制,助力新晉退役軍人加速成長;聯合江蘇科技大學開辦“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教育培訓學院”,政校共建、定制培養計劃……
(資料圖片)
近年來,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推動實施優秀退役軍人“積分進村”工程,為優秀退役軍人搭建農村干部隊伍直通平臺,開創了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新局面。如今,退役軍人已經成為港城鄉村振興“新戰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值得信賴的生力軍。
積分進村
為基層輸入新力量
今年1月,張家港市面向2022年度退役士兵(士官)公開招聘村(社區)工作人員面試落幕,45名優秀退役軍人從近百名符合條件的退役士兵(士官)中脫穎而出,通過面試。
2019年,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創新思路,啟動“積分進村”工程,按照個人報名、資格審查、檔案積分等程序,公開選拔優秀退役軍人到村(社區)任職。
同時,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定制退役軍人“積分競崗”制度,既考慮退役軍人服役期間的部隊貢獻,又注重個人能力素質和崗位需求的匹配度,以50%面試分與50%檔案分相結合的形式評價個人素質與服役表現,為人崗相適提供直觀參考。
唐鈺正是此次通過面試的退伍軍人之一。今年2月,唐鈺被分配在張家港市鳳凰鎮湖濱社區工作,為居民答疑計生問題、策劃宣傳社區活動、歸納梳理檔案成為她的工作日常。
“變換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忠誠和擔當。”唐鈺說,在湖濱社區鍛煉2個月后,今年4月,她又進入鳳凰鎮政府辦工作,每一次工作的挑戰,都成為前進的動力。
如今在張家港,和唐鈺一樣在基層一線發光發熱的退役軍人有131名。從部隊到地方,從獻身國防到建設家鄉,他們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積分進村”工程還被列入張家港“十四五”規劃,計劃5年內招聘100名優秀退役士兵(士官)到村(社區)一線崗位,打造一支發展有思路、治理有招數、服務有本領的高質量基層干部隊伍。
精準培養
搭建成長新平臺
“要發揮既是黨員又是退伍軍人的先鋒模范作用……”“基層工作不能僅靠軍人的光環,要擼起袖子加油干……”近日,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新入職“積分進村”退役軍人到崗情況回頭看座談會,與“新兵村干部”展開深入交流,暢談鄉村振興故事。
人才招得來,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將退役軍人村干部作為村“兩委”班子后備力量重點培養,“研發”一套“培養心經”,為農村基層政權建設輸送“本土化”“永久牌”專門人才。建立結對幫帶制度,通過“1+3+N”市、鎮、村三級系統化導師幫帶機制,助力新晉退役軍人村干部成長為農村基層工作行家里手;探索建立“先鋒擂臺”“書記講壇”等村書記特色教育載體旁聽制,圍繞基層工作痛點難點堵點,定期開展頭腦風暴、先鋒分析、現場辯論等活動;聯合江蘇科技大學開辦“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教育培訓學院”,政校共建、量身定制培養計劃,為退役軍人村干部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提供支持保障。
在此基礎上,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打造“戎耀沙洲”黨建品牌,激勵引導退役軍人村干部將抓黨建與抓治理、抓服務相結合,推動基層黨建與村(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共同完善。
退役不褪色
爭當鄉村振興“排頭兵”
每天上午,張家港市金港街道廊橋社區辦公室主任馬鈴總會帶著本本子,到小區樓道找居民“嘮嗑”。
“小區里最近有人亂扔垃圾,破壞小區環境。”“要多利用文明樓道,開展點大家喜歡的活動。”……將居民的需求一一記錄在冊后,馬鈴回到社區,和同事一起研究大家需求,經過實地調研、開會討論等環節,一一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
作為張家港市首批“積分進村”退役軍人,馬鈴從基層工作人員做起,經過層層磨煉,如今,她已經是居民口中爭相稱道的“馬主任”。
“初到社區時,我便發揮自己在軍隊時養成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精神,積極投身社區建設,向群眾學習。平時不斷學習充電,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奮斗。”馬鈴說。
馬鈴的轉型是這批退役軍人的一個縮影。四年來,這批通過“積分進村”工程走向鄉村、社區的優秀退役軍人,不斷在基層發光發熱。他們中,有5人通過基層“兩委”換屆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2人擔任“民兵營長”等村(社區)職務,1人當選鎮人大代表,2人調入鄉鎮成為骨干力量。
接下來,張家港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將進一步吸引更多優秀退役軍人融入基層建設、服務家鄉發展,實現優秀退役軍人自身成長進步與助力鄉村振興“雙贏”的目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