誼品生鮮在北京市場的門店越來越少了。5月8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位于長陽康澤佳苑、魯谷大街的2家誼品生鮮門店都已撤店,已看不到誼品生鮮的經營痕跡。創始人江建飛曾揚言僅2019年一年就要開1000家店,如今,北京市場的門店所剩無幾,合肥的部分門店則被改為“誼品批發部”。分析指出,在連鎖超市品牌的發展中,若店面規模不足無法支撐供應鏈成本,單純依靠融資支持并不能走通。同時,社區超市還應保證生鮮品類優勢,并注意平衡供應鏈的成本問題。
門店剩個位數
一度被譽為“生鮮界的拼多多”的誼品生鮮,在北京的多數門店已悄然關閉,并被新的社區超市品牌替代。近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誼品生鮮在京已近乎沉寂。大眾點評顯示,誼品生鮮曾在北京各區開出13家門店。實際上,記者致電多家門店,近半門店出現無人接聽情況,接聽的2位機主則表示,原有誼品生鮮門店已關閉。
(資料圖)
其中,誼品生鮮魯谷大街店原址已開出一家新的超市品牌“滿意鮮生”,該店工作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誼品生鮮已關閉有一段時間,大約3月的時候,滿意鮮生在原址開業。閉店的情況不止發生在上述門店,據調查,誼品生鮮北京首店望春園店、常營南路店等均已關閉。
據了解,作為社區生鮮品牌,誼品生鮮將首店布局在緊鄰“亞洲第一小區”天通苑的朝陽區北苑望春園小區。此前,誼品生鮮制訂了2019年開店1000家的目標;進入鼎盛時期,其更是在全國有著約1800家門店。
誼品生鮮也曾布局到家業務,上線誼品生鮮小程序。誼品生鮮小程序顯示,目前北京區域已無可配送或到店自取門店,距離最近的門店位于西安市。北京商報記者就誼品生鮮北京市場的情況及未來發展戰略向誼品生鮮方面發送了采訪郵件,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復。
誼品生鮮的“撤退”早就有跡可循。公開資料顯示,不久前,誼品生鮮位于安徽蚌埠的22家門店被通知閉店,而位于合肥的部分誼品生鮮門店則將轉型為“誼品批發部”。
定位左右搖擺
成立于2013年的誼品生鮮,如今已走過近十個年頭,而在這十年間,誼品生鮮的定位頻頻發生變動,門店類型與經營內容持續調整。創立之初,誼品生鮮的定位是“家門口的菜市場”,為門店周邊的社區居民提供高性價比生鮮。
進入2022年,誼品生鮮推出新產品線“誼品 活著的菜”,門店一改往日風格,采用紫色、白色調,店內商品也引進更受年輕人歡迎的品類;如今,轉型“誼品批發部”的門店,生鮮產品大幅度減少,主打“一件也批發”的包裝商品。
實際上,社區生鮮超市的賽道上有著許多競爭者。一方面,零售巨頭紛紛開出小型店以貼近社區,如盒馬mini、永輝mini、沃爾瑪社區店;另一方面,電商企業也探索到家業務,通過前置倉模式分一杯羹,叮咚買菜、美團買菜便是其中代表。但總體來說,生鮮是社區超市品牌普遍的“重頭戲”。
對于零售企業而言,根據市場變動靈活調整無可厚非,但誼品生鮮的頻繁變動難免使其“元氣大傷”。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嘗試不同的定位或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消費客群,滿足不同的市場需要,但每輪的變動意味著門店、經營品類、供應鏈等多方面的調整,且容易使消費者對品牌認知產生困惑,這對于連鎖企業而言,不利于鋪開規模。
在多次探索中,誼品生鮮并未形成長期穩定的盈利模式。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指出,誼品生鮮在擴張過程中,沒有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依賴于高額的融資支持,導致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據悉,誼品生鮮在2018年8月23日獲得今日資本的A輪融資,此后又相繼獲得20億元B輪融資、25億元C輪融資,但隨著資本市場逐漸降溫,誼品生鮮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
平衡成本與利潤
供應鏈作為生鮮產品經營的核心一環,對生鮮企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秘書長楊青松指出,誼品生鮮的供應鏈體系與經營模式引發了運營成本高的問題,“生鮮供應鏈需要花大量資金打造,但其店面規模較小,造成業務上的不匹配。銷量少,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高,這些問題靠高損耗、低毛利的生鮮商品經營難以彌補”。
同時,誼品生鮮在大量鋪設店面時,合伙門店的水平不一,一定程度影響了品牌的整體發展。據了解,誼品生鮮采用“合伙人”模式擴張門店,與合伙人共同出資設立,給予合伙人、員工更多的自主權,且門店經營需自負盈虧。洪勇指出,誼品生鮮在招商上過于注重數量,而忽略了對各個門店的管理和培訓,導致經營水平參差不齊,品牌形象受損。
由于市場競爭加劇和自身問題的積累,誼品生鮮逐漸失去了市場優勢,進而采取將部分門店轉型為批發部的做法。對此,洪勇認為,實體零售行業受到新零售、電商等新興業態的沖擊,生鮮零售領域也不例外。將部分門店轉化為批發部,可能是誼品生鮮為了減少庫存壓力、縮小經營范圍、提高利潤率的一種經營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生鮮產品是社區超市不可缺少的品類之一。楊青松表示,未來社區超市還是要確保生鮮的競爭力,平衡投資與收益的關系;且在生鮮經營中,不一定百分百自營,還可引進專業細分品類的經營者,降低成本。
北京商報記者 劉卓瀾 胡靜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