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共約2200字,預計需要7分鐘左右,閱讀前麻煩點一下關注,便于您后期持續關注相關內容
中美之間經濟的博弈未來會有什么發展?可能大多數人目前最關心的還是這個問題。中美兩國的經濟體量實在太大了,任何一方在這場博弈中落了下風,可能都會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不小的影響。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一次美國高層雷蒙多訪華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中美關系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同時表示美國并不想與中國“脫鉤”, 可是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的么? 從一些可查明的數據和一些媒體的報道,中國和美國其實已經開始“硬脫鉤”了,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是什么樣的呢?
中美開始“硬脫鉤”了
美國內部一直存在著對華強硬派,口口聲聲地要和中國“脫鉤”,但總有一些美國高層表示“脫鉤”是不明智的選擇。
但現實其實很殘酷, 明面上的“脫鉤”雖然沒有發生,可是根據一些數據,中美兩國已經是“硬脫鉤”的狀態了。
就目前中美博弈之間涉及的幾個比較關鍵的領域所給出的數據來看,“脫鉤”就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美國目前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已經不是中國了 ,一系列的貿易限制政策的頒布,正在減少中國商品出口美國的份額。
中國同時也在持續減持美國國債, 而且是一點不留情面。
如果說這些現象并不能很好地說明中美“硬脫鉤”,那以下方面就表現得很明顯了。
在 高科技領域,美國不遺余力的打壓中國買家 ,在一些 薄弱的領域,美國就開始限制中國的投資進入市場;
中國在自己領先的領域開始搞出口管制 , 在芯片等弱項上,國家大力扶持、投資,搞起了“產業升級”。
美國用盡一切手段試圖做空人民幣,想一擊擊垮中國的經濟體系。‘’
中國則一直穩定中國經濟,不讓一些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影響整個經濟體系的發展。
以上這些事情都表明, 雖然嘴上都在說“脫鉤”是不好的,是不符合未來發展的,但實際上“脫鉤”已經發生了。
現在的美國為什么一直表示“脫鉤”是不行的呢?
主要還是因為 美國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完全媲美中國的全體系供應鏈,一旦有了一條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作為“備胎”,我覺得正式地“脫鉤”就不會遠了。
從 中國目前在各種國際組織中都在積極地推動著貿易多極化也能看出,中國希望能夠重新建立一個平臺來對抗現在這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貿易平臺。
所以,現在中美兩國表面上還是和和氣氣的說著要維持穩定的關系,其實都在蓄勢,等待合適的時機給對方“致命一擊”。
中美兩國面臨的經濟現狀
不得不說, 現在的美國正在強迫中國與自己發生“新冷戰” ,只是中國不應對而已。
拜登畢竟是經歷過美蘇冷戰時期的人,所有針對中國的政策都是想置中國于死地。
但令美國失望的是,拜登的這些手段產生的影響并不明顯, 甚至反而讓中國利用自身優勢對沖了不少風險。
客觀來說,中國的經濟潛力還是十分可觀的,俄烏沖突發生之后,俄羅斯要不是有中國保持中立的支持,經濟體系可能早就被美國摧毀了。
美國用在中國身上的手段,如果換一個國家估計早就淪為美國經濟的“補給包”了。
但如果你會因為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這么多打壓下還沒倒下就有點過于樂觀了,中國國內的經濟其實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首先, 我國手里的美元明顯就沒有其他國家的值錢 。
這一系列的打壓、限制措施的實行,讓我國很難用手中的美元買到有利于發展的商品 ,即使能買到也非常地困難。
雞肋的美元不能拋,但能用到的地方也很有限,相當于美國已經對中國違約了。
美國本身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限制了中國,美國也不能夠利用中國的商品來控制通脹水平。
這就等于美國犧牲了本國的通脹率,換取了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打擊。
現在美國等待的就是,中國手里的美元價值越來越低,等到合適的時機收割中國整個的金融體系。
中國目前是采取什么辦法應對美國的打壓呢?
其實就是硬抗 ,美國希望通過進出口的限制來逼中國加杠桿,可是中國選擇不接招,利用自身龐大的經濟體系硬生生的把杠桿穩住。
說白了這就是一場“消耗戰”,說實話 現在國內經濟正處在一個通縮的環境下,一旦出口貿易方面頂不住壓力的,國家必然會放水,如果放水開始,那通脹就必然會到來。
如果出口的形勢長期如此,通脹必然會到來,只是現在國家正在努力讓這個結果晚點到來罷了。
我國現在正在努力的穩定內需,刺激消費,為的就是讓經濟能夠在平穩中緩慢復蘇。
如果通脹到來,再想要控制物價,那就一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想想現在的美國,美聯儲的加息,已經將全世界的經濟系統看成自己的“血袋”了。
中國經濟的出路在哪?
進出口方面的萎靡、穩定內需、收入水平減低,這些都是目前中國所面對的情況。
如果持續下去,中國的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必然會遭受到重大的打擊 。
中國目前正在國際市場上努力尋找合作伙伴,擴大海外市場的需求,來緩解進出口方面的壓力。
但這條路走起來必定十分艱難, 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已經苦美國加息久矣,自己國家的外匯儲備都被美國“吸干”了,還有多少“閑錢”買東西呢?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大規模的經濟活動都被遏制,加上出口收入的負增長,如果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中國不得不得自己給自己加杠桿。
現如今,還沒到最嚴重的中國經濟最糟糕的情況,居民家庭的儲蓄還在上漲,甚至很多家庭還在提前還貸。
但如果時間一長, 居民家庭的收入漲幅跑不過通脹,那只能由國家放水了 。
現在 中國拼命的穩住杠桿的目的就是為了之后能夠加杠桿。
從個人角度來看,未來通脹一定會到來,只是到來的這個時間是快還是慢。
美國現在加息,就是為了將通脹的壓力分散到別的國家,保證自己國家的經濟穩定。
中國由消費拉動內需的方向是對,但必須要找到產能和貨幣之間的平衡點,同時也要明白要想刺激消費,首先要讓百姓有錢。
中美之間的博弈其實已經在無聲無息中開始,這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事情,也關乎我們老百姓自己的財富。
對于這件事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堅持原創不易,記得點贊關注,分享更多精彩內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