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業節水項目推廣成為保護綠色生態環境、蓄養地下水資源重要手段,三河市積極探索農業節水種植新模式、新技術。
“旱作雨養”是一種新型農業種植模式,即統一關停灌溉水井,將水澆地改為旱地,采取抗旱保墑耕作方式,充分和完全利用自然降水發展農業生產。在農作物種植上,農業技術人員不斷摸索,根據本地降水特點、種植制度和種植習慣,優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科學種植、適水種植。結合農時、天氣和土壤墑情,引導農民選擇種植春玉米、夏玉米、大麥、春小麥、谷子、高粱、甘薯、花生、大豆等耐旱雨養作物。
為保障農民收入,提高農民參與項目實施的積極性,以一年為周期,為符合項目實施要求的農戶一畝地補貼900元。
三河市楊莊鎮任官莊村種糧大戶田貴林的300畝耕地2021年全部實施了旱作雨養種植項目,2022年開春種植早玉米。入夏以來,華北地區雨水充沛,玉米長勢良好。田貴林笑著說:“看今年的玉米長勢,一畝地產量能到650公斤,除去各項成本,每畝地凈賺800塊錢。再加上政府補貼,能拿到1700元,比往年多了將近700元!不但提高了種植收益,還實現了節約用水,旱作雨養種植真是一個好項目。”
據了解,2021-2022年度三河市共推廣實施旱作雨養種植面積達18828畝,涉及10個鎮35個村街,全年共實現節水414萬立方米、實現農民增收約1300萬元。2022-2023年度,三河市將繼續推廣實施1.84萬畝旱作雨養種植項目,除常規玉米種植外,力爭在谷子、高梁等作物種植模式上實現新突破,為發展節水農業、做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技術,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記者 李博楠 通訊員 劉偉 劉自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