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期貨近期迎來持續反彈。截至27日收盤,國債期貨全線收漲,10年期主力合約漲0.17%,5年期主力合約漲0.12%,2年期主力合約漲0.04%。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債市短期或有交易波動,仍是以我為主。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預期或出現邊際收斂。短期內市場利率仍將呈現“上有頂、下有底”的區間波動走勢。
(資料圖片)
國內債市短期或有交易波動
國慶節后,國債期貨止跌回升,10年期主力合約由節前的100.57元逐步攀升,隨后開始振蕩。
東方金誠分析師馮琳認為,在經歷假期后首周的上漲后,近期債市進入橫盤整理階段,全周偏弱窄幅震蕩。
近期,10年期美債收益率持續上升,給國內債市亦帶來壓力。因此,近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在經過一個月的攀升后,一度滑落到4.0%以下,也給國內債市帶來了“喘息”的機會。
光大固收研報指出,對于長端利率來說,基本面應該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國盛證券分析師楊業偉認為,8月以來10年國債運行區間在2.58%-2.76%。但從10月基本面狀況和信用投放情況來看,相較于9月有所放緩,這意味著對債市來說并不形成持續壓力,利率依然處于下行通道中。
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認為,近期受美國通脹風險上行影響,疊加國內基本面仍然面臨一定壓力,國內債市短期或有交易波動,仍是以我為主。市場不用過度擔心短期波動,資金利率大概率是局部收斂趨勢。目前1年期 MLF2.75%仍然是10年國債的上限指引。
中國銀行研究院分析表示,2022年三季度以來,多國出現長短期國債收益率倒掛現象。國債收益率曲線關鍵期限利率倒掛,一方面,反映投資者對未來通脹預期發生深刻變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金融機構通過期限錯配賺取收益的空間大大壓縮。一般而言,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掛被認為是未來經濟衰退的重要風向標。
市場流動性預期或出現邊際收斂
公開市場方面,人民銀行27日開展24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00%與此前持平;鑒于當日有20億元逆回購到期,公開市場實現凈投放2380億元。
10月17日,央行發布公開市場操作公告,開展5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中標利率維持2.75%不變。當日MLF到期額5000億元,凈投放為0.據了解,今年10月、11月以及12月MLF到期量分別為5000億元、10000億元以及5000億元。
廣發證券研報指出,市場對降準置換MLF有一定程度的預期,如央行延續縮量、同時不降準,MLF續作之后,市場的流動性預期或出現邊際收斂。
國信固收分析師董德志認為,今年四季度將迎來MLF到期小高峰,共計將到期2萬億元。一方面,不再縮量續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場流動性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跨節跨季因素對流動性的干擾結束,目前銀行間資金面仍處于“合理充裕略微偏多”的水平,通過降準補充流動性的必要性相對有限。
業內人士指出,基本面上,債市并無較大預期差11月MLF存在縮量發行可能。展望下階段,財政對資金支持作用或消退,貨幣政策支撐流動性概率不大,杠桿策略易受利率波動影響,資金成本對貨幣政策敏感性提升。
“以當前缺口指數的回升程度,資金利率中樞仍然存在向政策利率回歸的可能。”信達證券分析師李一爽認為,基本面因素對于債券市場仍有支持,當前期限利差水平也在高位,這也能對長端帶來一定保護,即便資金利率回歸政策利率,長端利率調整的空間可能不會太大。但是考慮市場對于資金利率重新定價的過程可能帶來擾動,在央行態度進一步明確、使得銀行凈融出進入穩態之前,建議投資者整體維持謹慎的態度。
現券收益率或波動下行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3季度和9月經濟數據。去年雙控等因素形成的低基數,疊加3季度加力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持續推進,經濟數據同比增速有所修復。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央行召開會議要求,加強部門協作,維護股市、債市、樓市健康發展。推進金融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
四季度及之后債市將會如何演繹?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認為,未來央行仍將注重政策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在靈活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的同時,或通過采用TMLF、CRA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劉丹認為,經濟體現韌性,制造業和基建表現較好,但外圍衰退風險加大,總需求萎縮導致外貿下行壓力加大。后續外需下行壓力加大可能會對制造業產生拖累,但結構性機會值得關注。外圍總需求萎縮與中國出口替代及政策發力下的結構性需求增長意味著總量風險、結構機會,債市仍優。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在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穩字當頭,更加注重政策操作精準性和有效性的背景下,市場利率仍將呈現“上有頂、下有底”的區間波動走勢,今年四季度10年期國債收益率存在上行空間;進入明年一季度,經濟仍有下行壓力疊加流動性擾動因素不多,收益率或波動下行。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