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上周增量信息多空分明,“弱現實”與“強預期”的博弈再度將風險偏好推升至高位,消費、社會服務等下游板塊在A股周中整體回調時頑強收漲就是最好的證明。筆者認為,此前的行情主要由于“小作文”引發的市場情緒,使市場忽略了潛在利空因素,這樣的行情一般不會長久。上周的情況有相似之處卻又不盡相同,依舊是消息面引發市場情緒,依舊是“強預期”與“弱現實”的博弈,但越來越多的利多證據出現并支撐風險偏好回暖,說明市場正逐漸轉向基本面支撐。
從基本面數據情況看,美元計價下,10月出口同比增速為-0.3%,預期4.5%;CPI同比增速2.1%,略低于預期;PPI同比增速-1.3%;10月新增社融規模9079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6152億元,大幅低于前值。以上數據分別指向外需、內需的逐漸回落以及融資需求依然偏淡。但仔細分析后會發現,數據反映的依舊是過去的問題,也就是說,以上數據已基本被市場完全定價,因此影響相對有限。
以10月金融信貸數據為例,10月新增社融規模9079億元,前值3.53萬億元,新增社融規模下滑主要源于人民幣貸款、非標(未貼現承兌匯票)以及政府債券融資,都算不上增量利空因素。如果將人民幣貸款拆開來看,不論是總量、短期還是中長期,居民端貸款的新增規模都大幅收縮,比如10月居民貸款規模-180億元,9月為6503億元,去年10月是4647億元;10月短期居民貸-512億元,9月3038億元,去年10月426億元;10中長期居民貸332億元,9月3456億元,去年10月4221億元。
金融信貸數據下行一方面是受季節性影響。從數據看,歷年10月的居民短貸都偏淡,可能是由于臨近“雙11”促銷季積累了一部分消費需求,今年國慶節期間的文旅消費也明顯低于往年,導致短貸略低于季節性;而中長期貸款方面,主要是今年“金九銀十”商品房銷售情況大幅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與居民端相反,企業端貸款是短期貸款偏弱,中長期貸款盡管較9月大幅回落,但與歷年同期相比,規模并不算小,這也是本次宏觀數據的亮點。雖然數據表現一般,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市場已經對此抱有預期(至少是部分預期)。另一方面,分析10月數據時要有整體思維,9月份是三季度末信貸考核沖指標,必然會透支未來的融資需求,因此每季度首月均有類似問題。因此,不論是居民中長貸還是企業的短貸,反映的問題都與之前相同,只要政策效應還在擴散,就無需過于悲觀。
既然數據帶來的利空已經基本被定價,接下來的問題是帶動風險偏好上行的增量信息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本周風險偏好升溫主要是因為疫情防控政策變化、地產紓困箭已離弦和海外加息壓力緩解。
一方面,上周四晚間,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包括縮短密接及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限、調整風險區劃分等級、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等。消息公布后人民幣快速升值,酒店旅游等領漲股市。
另一方面,有報道稱交易商協會繼續推進并擴大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產企業在內的民營企業發債融資,預計可支持約2500億元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后續可視情況進一步擴容。作為促進民營企業融資的“第二支箭”,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以央行再貸款為核心資本,打造信用緩釋工具出售給資金融出方,起到撬動融資以及風險轉移的作用。而本次幫扶的主體從此前的制造業企業擴容到了房企,具體工具也不局限于信用緩釋工具,明確指出可以直接用來購買債券,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
此外,10月美國CPI以及核心CPI數據超預期回落,美聯儲12月加息速度大概率放緩,人民幣壓力有所消退。
總之,市場“強預期”的支撐是防控政策的邊際轉變以及監管層對于地產企業“對癥下藥”的政策支持,使市場風險偏好出現脈沖式的修復,而不是“小作文”助推下的炒作。內部政策指向明確,外部壓力邊際緩解,筆者認為,上周五風險偏好的回升并不是利率上行的終點。在市場情緒扭轉之后,市場將進入穩增長驗證期。對利率市場來說,被數據證實的預期才能引導趨勢,隨著市場情緒的轉變,后續利率中樞可能振蕩上移,但應防止過度樂觀帶來的預期差。(作者單位:南華期貨)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