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極冷空氣從美國北部各州南下至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影響到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一場“史詩級”寒潮在加拿大醞釀完畢后,席卷全美,使之迎來了一次氣溫驟降。這很可能是1906年以來北美最嚴重的一次寒潮,未來極地渦旋還會帶來什么?
“圣誕節”遭遇超級寒潮
隨著北極冷空氣從美國北部各州南下至南部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影響到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一場“史詩級”寒潮在加拿大醞釀完畢后,席卷全美,使之迎來了一次氣溫驟降。已有氣象站出現了在短短30分鐘從43華氏度(6攝氏度)下降到3華氏度(零下16攝氏度)的情況,降溫幅度可謂相當驚人。在美國西北地區,一股太平洋風暴系統穿過滯留的冷空氣向內陸移動,導致大面積降雪和凍雨;在大平原地區,冷空氣已經形成,北部大平原地區的氣溫普遍低于零下20華氏度(零下29攝氏度);在美國南方地區,一股強烈的冷鋒正在穿越大西洋沿岸各州。整個墨西哥灣沿岸的西部和中部各州,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南部和德克薩斯州南部的冬季農業區,氣溫已降至32華氏度(0攝氏度)以下。同時,南方也遭遇了短暫的暴雨和局部洪水,許多地方報告的降雨量超過2英寸。
(資料圖)
截至12月25日,全美50.2%地區被積雪覆蓋,其中位于五大湖區以南的紐約州等地,更因為“大湖效應”出現大雪,部分地區24小時降雪量可能達7.5英尺。降雪最嚴重的地區是紐約州西部、毗鄰安大略湖及伊利湖一帶。美國本土部分報道表示,個別地區3天內所下的雪,相當于以往一年總降雪量。來勢洶洶的超級寒潮給原本喜氣洋洋的圣誕之夜鋪上了一層令人憂心忡忡的皚皚白雪。
極地渦旋南下是歷次寒潮的背后“元兇”
美國此次“史詩級”寒潮的罪魁禍首還是極地渦旋。極地渦旋(Polar Vortex)簡稱極渦,是極地高空冷性大氣環流系統。其位置、強度以及移動不僅對極區,而且對高緯地區的天氣都有明顯影響。
地球上存在兩個極地渦旋系統,在北極地區的冬季,極地渦旋一般被分割為兩塊,兩大中心位置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地區以及加拿大海岸外巴芬島上空。
在理想的大氣環流情況下,中緯度的盛行西風帶會給極地渦旋形成一面“隔離墻”,將極渦“鎖”在高緯度地區,使得極渦可以穩定的活動于極地地區范圍內,而不南下侵擾。但在實際中種種原因疊加(例如北極加速變暖削弱西風帶的再平衡作用)導致西風帶并不會一直強勁,因此,這面保護墻會經常性地被極渦突破,北極冷空氣大軍得以在美國中央腹地為所欲為。
近期,白令海峽一帶有著極為強大的阻塞高壓(Blocking Hig)發展,聯合北極圈內的其他阻塞高壓聯手將北極渦旋從北極圈內擠壓下來,大量冷空氣隨之南下。其中一部分冷氣團,就堆積在北美洲地區。而此番給美國帶來史詩級寒潮的這團冷空氣之源,就是加拿大巴芬島渦旋。下圖顯示,在美國西北方向洋面有一個氣壓中心,對盛行西風的路徑影響明顯,使得盛行西風帶對南下冷空氣處于“不設防”的狀態,加之美國中部的中央大平原更是“敞開懷抱”,此輪寒潮才如此兇猛,席卷美國,如入無人之境。綜上,進攻方——極地渦旋攜帶的強冷空氣勢如破竹,防守方——盛行風和地形的銷聲匿跡,共同造成了美國此輪史詩級寒潮。
寒潮侵擾帶動能源、小麥價格上漲
歷史總是如此相似,遭遇此次極端寒潮之后,美國能源部又一次宣布德克薩斯州進入能源緊急狀態。當地部分發電設施出現故障,導致電力需求急速上升。據美國一家監測供電狀況的網站數據顯示,這場冬季風暴(Winter Storm)最嚴重時導致全美150萬居民和商業用戶斷電。杜克能源公司表示,大風使得約4600個遭受停電的地區維修工作面臨挑戰,電力供應不足導致美國多地電價飆升。12月23日德州部分地區電價一度飆升至3700美元/兆瓦時(約26元人民幣/度)。
同時,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道達爾能源、馬拉松石油等多家企業的產油設施也因嚴寒關閉,其中包括北美最大煉油商Motiva位于亞瑟港的煉油廠,損失的煉油產能達到每天150萬桶。美國北達科他州原油產量減少30萬-35萬桶/日。
美國天然氣供應也捉襟見肘。目前美國天然氣產量下降幅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時美國國內天然氣的需求達到近四年來的最高水平。12月23日美國本土48個州的天然氣供應量比前一天減少了100億立方英尺,降幅達10%,原因是德克薩斯州等天然氣產量最高的地區出現了深度冰凍,導致管道中的液體結冰,天然氣生產被迫關閉。
(資料來源:彭博、路透)
寒潮同樣擾亂了墨西哥灣液化天然氣(LNG)的出口。彭博稱,跟據莫蘭航運公司(Moran Shipping)的通知,12月26日之前的低溫和強風天氣可能會導致德克薩斯州薩賓-內切斯水路的試點服務延遲或暫停。該水路是美國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
供應的驟降與需求的陡增使得WTI原油、汽油、取暖油等期貨大幅上漲。截至上周五,美國WTI原油、汽油以及取暖油周度上漲6.27%、10.3%、4.27%。值得注意的是,天然氣價格日間雖上漲0.42%,但從周度來看仍然處于下跌趨勢,可能的原因是對能源的短期需求更多落在了原油上。
極地風暴席卷美國大平原和中西部,威脅冬小麥作物,在兩月前種植的冬小麥可能因為缺少積雪的保護而凍死,引發市場對來年小麥減產的擔憂情緒,推高全球小麥價格大幅上漲,CBOT小麥周度漲幅達2.18%。根據USDA數據顯示,截至到11月27日,冬麥優良率34%,低于去年44%,并創下1986年有記錄以來同期最低,這也將造成連續兩年冬麥減產。美國商品氣象集團稱,本周有20%的作物容易被凍死,包括45%的硬冬小麥作物。
北美的極寒同時與南美阿根廷的超級干旱南北相望,又進一步加深了對美洲這一農業土壤未來產量的擔憂,對于當下已經較2022年年中有過較大跌幅的CBOT農產品客觀上是存在重要支撐的。
對于未來的思考
2022年的北半球的盛夏,三大副熱帶高壓次第連接,造成嚴峻的干旱,而2022年的寒冬初現,其當下的影響是對能源生產帶來突發的擾動,其更深刻的意義突顯在遠期天氣災害發生的頻率上,也為后期全球供應鏈的韌性修復帶來陰霾,并強化了當下商品市場的供應約束的大背景。
(文章來源:中信建投期貨)
關鍵詞: 墨西哥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