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應端上量偏慢和宏觀因素推動下,國內棉花估值得到上修。憑借春節期間線下消費爆發,鄭棉延續節前強勢,站穩了15000關鍵價位,新疆基差自去年12月以來的1000收縮至300,滑準稅內外價差自-2800收縮至-1400附近。
零售亮眼,信心反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防疫政策優化以及春節假期火熱的消費氛圍烘托下,產業端信心恢復明顯,紡織業正處于困境反轉階段。國內服裝市場在經歷了2022年的沉寂之后,春節期間迎來顯著增長。根據對零售業的調研,在促銷折扣帶動下,冬季服裝銷售額較2022年春節增幅明顯,恢復至2019年8-9成水平,部分品牌銷售額持平于2019年。
在此前預期偏弱的影響下,紡織業的原料備貨、開工情況均處于季節性低位。節后紡織企業復工的積極性明顯,復工較往年有所提前。主打內銷市場的廣佛市場備貨開工提速,出現紗線價格上漲、布行搶機臺等現象。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盡管冬裝零售亮眼的表現已經給予了產業信心,但消費復蘇能否持續成為盤面分歧的焦點。從利潤角度來看,紗廠的利潤改善并不顯著,而作為皮棉供應方的軋花廠則憑借籽棉收購期的躺贏策略獲得了將近2000元的皮棉利潤。上下游利潤分配不均說明產業鏈成品價格的驅動主要來自成本端而非需求端。
中國棉紡產業鏈的終端市場由國內和海外兩大部分組成。當前海外紡織品市場仍受困于經濟衰退的沖擊中,處于主動去庫的階段,訂單需求未來可能繼續下滑。所以目前棉紡織產業鏈最大的終端消費支撐來自于國內市場。
春節零售旺季告一段落,當下正值春裝新品發售期,夏裝也將在3月份迎來上新,開門紅能否持續值得關注。經濟下行壓力下,國內居民消費偏好發生改變。從社零數據來看,國內服裝零售峰值仍停留在2017年,服裝零售發展瓶頸的產生極大可能來自于經濟增速下行后可選消費的萎靡。此外,隨著去年12月疫情感染人數快速過峰形成免疫屏障,節日期間未出現疫情的二次爆發,為冬裝零售消費的爆發起到關鍵作用。而后期疫情形勢發展未知,再次爆發可能暫緩消費的復蘇,影響產業端的生產預期。
結論
消費端能否持續發展是當前產業鏈關心的重點。
從歷史數據進行比較可知,紡企的原料庫存天數、開工負荷依然較正常年份存在一定差距。若在2、3月份春夏裝發售期延續火熱銷售,將給予產業正向反饋,繼續釋放補庫需求,為金三銀四的秋冬季服裝生產旺季做準備。棉價在15000的支撐位上,大概率將向16000更進一步。
而一旦因宏觀及疫情因素導致服裝消費復蘇不及預期,市場焦點可能轉向供應端。市場將出現對供應端強預期、弱現實的分歧:本年度產量增長疊加消費偏弱導致皮棉銷售緩慢的事實,與全球棉農收益下降帶來下一年度供應縮減的預期。
(文章來源:中信建投期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