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家庭如圃,孩子如苗。好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而我就生活在一個擁有好家風的家庭中,家人們用一言一行,教會我做人的道理,讓我知道了什么叫“吃虧是福”。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無論是對待長輩,還是兄弟姐妹、鄰居朋友,父母從不計較得失。在外人看來,這好像有點傻,可父親卻說吃虧是福。
爺爺因為疾病早早就去世了,父親從小就擔起家里的責任,大小事務都由他來做主。后來,父親成家立業,三叔的身體一直不好,奶奶就跟著三叔一家生活。這幾年,奶奶年紀逐漸變大,經常生病,需要不少醫療費用,父親總是出其中大部分。我覺得不太公平,有一次對父親說:“這個錢應該三叔多出,奶奶的錢都是三叔拿著的。”父親卻說:“你三叔家條件不如咱家,這樣就當間接幫他了。”對于父親的做法,母親從不抱怨,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著父親。靠著父親這個老大的維系,父親兄弟姐妹八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父親還是村里的紅人,鄰居朋友有什么事都愛找父親幫忙。村里的紅白喜事都愛找父親當“大總管”,他也樂于干這些事。每年冬天,不少人家都找父親幫忙去宰豬,說父親的手藝好。前幾年,我看父親的胳膊老疼,就勸他:“以后別去了,你這胳膊總疼,也不掙錢,白受累。”父親卻說:“難得有點兒小手藝,人家讓你去,你不去也不好。”因為父親這種樂于助人、樂于“吃虧”的性格,在村里的人緣很好,我家有什么事情,鄰居朋友也都樂于幫忙。
父親對我的教育也是這樣。我上班第一年,一次跟父親吃飯,飯桌上我抱怨工作太多。父親略顯嚴肅地說:“你這年紀輕輕的,多干點活怕啥了?你再累,有農活累嗎?別好吃懶做,年輕就得勤奮。”
受父親的影響,我慢慢認可了這樣的觀點。工作幾年后,雖然每天的工作量很大,經常加班,但我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單位同事也給予很大認可,我也真正理解了“吃虧是福”的深層內涵。
家風,就是家庭的信仰。“吃虧是福”表面上看有些傻,可細細品來,是人一生的大智慧。都說大智若愚,可能父親就是這樣。我將努力踐行和傳承好“吃虧是福”的家風,成為一個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
(何智文 作者工作單位:沽源農商銀行)
關鍵詞: 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