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油籽年產量6.36億噸,花生年產量5000萬噸左右,大致占全球油料的7-8%,很難有顯著的獨立定價權,在我們長期跟蹤花生及其副產品價格的過程中發現,花生實際是花生油定價,二者相關系數高達76%,對此的主要解釋是每噸花生壓榨出的花生油的價值占壓榨后總產值的73%左右,作為對比每噸大豆壓榨出的豆油占壓榨后總產值的32%,因此通俗而言,花生是由花生油定價的。
(資料圖)
近期伴隨著我國防疫政策調整,食用消費增幅顯著,以食品米為例,在2022年四季度食品米消費顯著疲軟,我們行業調研了解到當時走貨同比下滑了近30%,但今年以來整體出現好轉,此前被抑制的需求逐步恢復,進而讓市場回到了對2022年度全國花生減產的重新定價。
我們在2022年8-10月前后前往了遼寧昌圖,葫蘆島,山東膠東半島和河南南陽等地,因為種植意愿轉向,大量轉種大豆,玉米等農作物,遼寧播種期降雨過多導致播種延誤,全國的種植面積下滑嚴重,此外生長期土壤過墑和后期干旱也對單產形成負面影響,我們初步判斷2022年全國花生產量同比下降15%-20%。
伴隨著植物油下游備貨的逐步開啟,2023年1月以來現貨價格偏強運行,但油廠的收購尚未大規模開啟,油料米價格9500-10000元每噸,以質論價。上行更為顯著是進口價格,春節后報價1360-1390美金/噸,蘇丹進口花生價格上漲明顯。本周蘇丹精米報價10450元/噸,與上月相比上漲350元/噸
來源:我的農產品
本周期貨市場積極就減產邏輯向上計價,主力合約突破11000元/噸,或進一步挑戰11500元/噸。目前離04合約的交割大致2個月,基差已經到了-1000元/噸以下,換句話說花生正逐步成為整個商品市場仍舊在交易強預期的品種,這是在整體弱現實的商品回調下很獨立的存在。
強預期的來源:油廠的入市收購
按季節性的規律,從2月初到4月底,油廠通常會補庫開啟新一輪的采購,這至少在需求側提振收購的信心,根據我們的產業調研了解,目前仍舊有較大比例的花生貨權集中于貿易緩解,若油廠積極采購,并配合以當前進口花生價格(蘇丹精米10450元/噸)高企帶來的成本鞏固的邏輯,目前市場存在向11500的前高沖擊的機會,并在情緒層面勾起市場對2018年蘋果行情的回憶。
但我們理解,花生的定價較大宗油料和蘋果仍有較大差異:
1、油用花生在需求側是用于工業生產,其價格是由花生粕和花生油的價格被動決定的。
2、花生壓榨廠的產能相對集中,頭部壓榨廠的開機率多是可以動態靈活調節的,其收購行為更像是與上游種植和貿易商的博弈,若上行的成本不能向下游的油粕需求方轉嫁,其收購行為多相對謹慎。
3、花生期貨的持倉量僅15萬手(單邊),作為對比豆油持倉量70萬手。
來源:WIND ,中信建投期貨
因此,在本輪上行的級別上會較2019年蘋果行情更為克制,尤其有了2021年紅棗行情的前車之鑒。從遠期上看,我們對遠期的花生價格并不樂觀,油用花生的定價跟隨壓榨利潤的反推,而油脂油料目前重要的現實是2023年5月之后豆粕和豆油均大概率存在500元/噸以上的下跌。
豆粕和花生粕的十年相關系數0.73,豆油和花生油的十年想過系數0.78.因此,很大概率花生的價格會面臨相關替代品價格的傳導。盤面的重要矛盾可以歸納為:
1、花生4-10的價差結構與豆系的價差價格相比,BACK深度不夠
2、較為確定的2-3季度全球油脂油料的估值中樞下行邏輯尚未在花生上計價。
來源:WIND ,中信建投期貨
面向未來的思考:
從策略上看,我們理解目前花生現貨的貿易貨權尚未轉移,且尚有時間利于上游挺價惜售的當下,近月04合約或仍有進一步上行的空間,畢竟泡沫的戳破很難被提前知曉,后續油廠的收購節奏,貿易環節的惜售心態變化和油廠庫存水平等指標或有望作為前瞻指標,日內4-10正套的突破也正受益于情緒的加持。
長期看,10合約將在豆系油粕下跌中被迫面臨重新估值,從經驗邏輯上看,花生油-豆油的價差唯有在植物油緊缺的基本面上有擴大的空間,4月后大豆天量到港--豆油和豆粕現貨下跌--花生油粕現貨下跌--壓榨收入下降并對原料形成負反饋的邏輯有望被兌現,屆時10-1反套或10合約的沽空都存在較大機會。
(文章來源:中信建投期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