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期海外金融機構不斷“爆雷”,國內市場避險情緒升溫。上周末以來,焦炭、焦煤等鋼材產業鏈原料產品價格突然掉頭向下,轉了個急彎。面對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煤焦企業信心如何?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從產業鏈各方調研情況來看,為維護煤炭保供穩價、提升鋼鐵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國內交易所的推動下,經過數年來產融結合的探索,焦煤期現市場以期貨市場為紐帶建立了穩定的供需價格協調機制,期貨市場的價格功能進一步發揮,在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中推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服務保供穩價方面發揮了作用。
據了解,截至2022年底,已有近6000家產業鏈企業參與焦煤期貨市場,旭陽、鵬飛焦化等大型企業均主動利用焦煤期貨工具進行風險對沖。中輝期貨雙焦高級研究員杜鵬表示,焦煤期貨上市10年來,圍繞產業變化和市場需求,大商所在持續為優化焦煤期貨合約做出改變,以滿足煤焦鋼企業對價格風險管理的需要。交割標準的不斷優化使得市場上更多的流通煤種能夠進入期貨交割流程,使得市場上更多生產企業以及進口貿易商能夠參與期貨市場對自身頭寸進行風險管理,讓金融在服務鋼鐵產業鏈中創造更大價值。
當前,焦煤期貨新合約2304合約即將迎來首次交割施行。在新的合約標的上,為了順應焦煤現貨貿易從“進口導向”向“國產導向”的轉變、滿足產業在主產區交割的意愿,去年4月,交易所發布焦煤期貨新合約,將期貨標準品定位由進口煤調整為國產中硫煤,同時進一步優化交割布局,將基準交割區域調整為山西主產區,支持國內煤焦企業做大做強。
如今的焦煤期貨在山西主產區設有7家交割庫,約占其交割庫總量的50%,支持山西焦煤集團等龍頭企業通過設廠庫等方式參與共建期貨市場,為山西等主產區企業“在家門口交割”提供便利。新合約對市場帶來了直觀改變之一,是包括產業鏈企業在內的法人客戶參與度明顯提升。隨著新合約功能有效發揮和在價格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產業企業開始關注和參與期貨市場,參考期貨定價、利用期貨工具避險的意識在產業鏈生根發芽。
“近年來,由于焦煤產區向山西傾斜,沿海鋼廠以及焦化廠加大了從山西采購煤的比重。” 一德期貨產業投資二部策略總監竇洪真表示,上述貿易流向的調整,使產業企業參與期貨套保時具有在主產區交割的意愿。
在“一品一策”優化合約制度的基礎上,大商所持續為鋼鐵、煤炭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提供精細化服務和專業化避險方案。一方面,支持50余家鋼鐵、煤炭企業及其下屬公司設立約70個煤焦礦交割庫,引導企業通過設交割庫、參與交割的方式參與期貨市場。另一方面,構建“布點、連線、鋪面”的立體化服務體系,去年圍繞煤焦礦品種開展400多場培訓活動;支持旭陽、南鋼等15家煤炭、鋼鐵企業成為“大商所產融培育基地”,通過“大手拉小手”“期現手拉手”,逐步形成龍頭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學期貨、用期貨的局面。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