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廣州,很多人會想到“包容”“平等”“人情味”“煙火氣”。在這些關鍵詞背后,這座一年GDP總量達28839億元(2022年),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人的超大城市,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努力生活。方言和財富、地位,從未成為人們融入這片土地的障礙。但這座城市的“包容”,并不局限于“地域”和“經濟”。
每一天,也有兩百多家慈善組織和數千家社會組織在這里投身公益慈善,在社會多方善意匯集下,助殘、護幼、為老、救急、濟困……聽見每一個角落的聲音,守護每一個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形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
每個人的人生路上都需要、且應該擁有一張社會支持網。心智障礙者如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困難重癥群體如何在病房中找希望,應對各種衍生困難?身處困境的兒童又能否感受到關愛,找到自己的成長方向?這些都需要持續的慈善服務回應。如今,廣州公益慈善正努力為不同群體搭出一張完整的支持網。
(資料圖片)
俊瑩正在上班。(陳憂子攝)
心智障礙者:
曾以為不可能的事,正變成現實
“媽媽,我要去倉庫拿貨了,姐姐之前教過我擺貨物。”在廣州市海珠區華潤萬家客村店,俊瑩母親站在商場一側,眼光時不時瞥向遠處的俊瑩——一個智力二級殘疾,曾被認為不可能就業的23歲女孩。她在2021年年底正式成為商場的一員,獲得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相關調查顯示,廣州16歲及以上持證心智障礙人士為24131人,正式就業的僅4%。2000年出生的俊瑩被評估為“二級智力殘疾”,被視為“重度”殘疾,就業難度更甚。2017年,她入讀廣州市海珠工藝美術職業學校啟能班,但學的多是生活常識,畢業后便賦閑在家。直到2020年8月,心友會與華潤萬家招募學員開展商場職業技能培訓,共同培養合適的心智障礙者入職商場。
俊瑩母親報了名。但貨架信息要背、貨物位置要記、一天八小時要知道做什么……俊瑩和大多心智障礙者一樣學習慢、對指令調整有情緒,孩子怎么可能進入商場工作?俊瑩母親沒想到的是,盡管一切很難,但有就業輔導員,也有商場師傅姐姐們帶著,在這個針對性打造的環境里,俊瑩想留下來——即便第一期培訓實習沒能成為被選中的人,但她又報了第二期培訓。
這次,就業輔導員和商場繼續分解工作流程,俊瑩母親則陪著俊瑩筆錄職業崗位要點,最終,在2021年12月達到入職要求。“心智障礙者在入職后仍要不斷精進職業技能,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心友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商場有師傅帶著,母親也常逛商場打交道,我們一直做溝通,俊瑩整個人‘放開了’,能力提高了,同事喊她‘伙伴’‘妹妹’,這工資也拿得更有底氣。”
“培養的方向很重要。”上述負責人認為,“家長、社會組織、學校、社會其實都需要知道,我們到底希望孩子往哪個方向成長,然后一起用力,這個是一個長期工作,不是某個財政結算周期就能完成的事情,我們目前也在通過開發中高等職業教育與就業支持的常態項目,搭建一個更完整的周期性的支持,其中包括校園、企業、社會支持、志愿活動的銜接。”
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卻在不久后被確認伴有智力發育遲緩,或腦癱伴有智力障礙,或唐氏綜合征,或自閉癥譜系障礙,他(她)就會被貼上“心智障礙”的標簽,開始用一生穿越幽暗漫長的隧道。他們努力走進校園收獲成長,尋求鄰里的接納,融入社區,同時也在用漫長的時間習得技能。在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辦公室的日程表,能看到密集的活動安排——繪畫、職業轉銜、自主生活訓練、雙老專題講座……這些全是針對心智障礙者家庭的服務。
作為服務家長的公益慈善組織,廣州揚愛在廣州心智障礙者支持的發展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千禧年前后,當被“殘疾”標簽捆綁的人們尋求希望而不得時,廣州揚愛一直在輸送希望,提出了“家長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后來,揚愛又先后通過政策倡導推動了融合教育和職業院校啟能班,聯合多方開展校園融合、職業轉銜以及雙老服務的探索。此外,廣州揚愛還聯合巴士學園打造NT手足家庭營、開展雙老家庭生命教育課,主動嘗試回應心智障礙家庭關系的隱藏訴求。
不少人表示,期待廣州揚愛繼續扮演服務網絡和探路者的角色——正如他們在26年前栽下“包容”“平等”“尊重”“理解”的種子一樣——他們相信,隨著不斷探索和服務的延伸,這片土地對心智障礙者會越來越友好,過去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許有一天都會變成可能。不過,和26年前不一樣的是,如何和社會多個參與以及利益相關方形成共識,協同合作成為新的課題。
合木開展活動。
身體障礙者:
一起跳出“殘障”,看見更多可能
如何看待“殘障”,一直是個復雜的話題。身體的障礙固然給殘障人士帶來了不便,但這種不便并不等同于社會價值的弱化。過度強調殘障的存在似乎會出現標簽化的問題,但脫離障礙談包容和平等,似乎又會偏離實際。而對于愛心人士以及公益慈善組織而言,要支持殘健共融到底是聚焦于“殘障”的標簽,還是聚焦于“個體”本身,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決定了公益慈善項目的方向。在過去多年的公益慈善實踐中,廣州市合木殘障公益創新中心聯合發起人劉穎璋則有了自己的答案。
劉穎璋本是一名媒體人,在早些年,一直關注一個普通人的價值和聲音,也做過書店,弄過海報,給社區的老人改過房子,所有嘗試都圍繞著“素人”進行。在她的表述中,一個普通人如果自由地綻放,也有自己的光芒。可在第一次面對殘障伙伴時,她卻感受到了一股張力——“我們似乎太過標榜區別,似乎一群人只能做什么,另一群人又只能做什么,可都說‘一個人關了一扇門,會打開一扇窗’,我就想看看,他們(殘障人士)能打開的窗是什么。”后來,她投身殘障人士支持的公益慈善工作,與傳統公益人一起成立了合木。
這些年,合木做了許多人以前可能意想不到的事情——“別裝”身體美學計劃、不服氣表達社、“曰歷”聆聽師、非暴力溝通課程……在此過程中,合木和殘障伙伴一起試驗視障咖啡師職業開發和店鋪運作,鼓勵大家搗鼓全新的買時間按摩服務模式,開設“合木有學”殘障青年心智成長學院,一起嘗試發起或參與年輕人喜歡的展覽策劃、咖啡比賽,以開放的心態接受現實的拷打,同時,保持著不服氣的精神解決問題。最終,視障咖啡師成為了咖啡店店長;幾位視障伙伴從選址到推廣,成功做出一家正念按摩店;還有不少殘障伙伴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合木推動了許多在全國范圍內都很少見的成果。在2023年的一次分享中,劉穎璋將大家的努力,形容為“善意共同體”,合木是一個善意的匯集點,在這里,更關注的是一個“素人”的個體價值和成長方向,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障礙造成的阻力,而同輩的經驗,創新的經驗,回歸到個體能力的提升,都可以幫助大家破解障礙,進而探尋成長的答案,而每一個全新的答案,又會成為新的殘障伙伴成長可借鑒的經驗。
在劉穎璋看來,成為一個愿意向上看、愿意為自己清晰目標且持之努力的人,需要有自己的內在的穩定性、同伴的支持、外界的環境,需要給機會、需要不斷去升級,是一個大的網絡。但要組建網絡,不能單靠公益慈善組織。在這個網絡中,公共空間和文化教育氛圍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作為廣州的城市文化地標,廣州圖書館也一直致力于推進文化共融。過去,殘障人士因“殘障”而處處受限,但近年來,在圖書館,一場場融合活動以及殘障人士閱讀推廣活動從未中斷。
2022年5月18日,第32個全國助殘日,《馬拉喀什條約》(全稱《關于為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在我國落地實施,給包括視障讀者在內的印刷品閱讀障礙者帶來更多閱讀的選擇。而廣州圖書館發起了“閱讀微心愿”項目,推出120個視障讀者提供的閱讀心愿單,邀請志愿者申領并錄制有聲書,2022年,閱讀心愿單被申領115個,與此同時,聯動社會志愿服務團體持續優化口述影像服務,邀請視障伙伴“聽”上映電影,“圍繞身邊的不再是老電影,老書目”。
閱讀是個人成長重要的資源。但現實中,國內盲文書籍館藏數量有限。“我們會繼續送書上門,開展閱讀微心愿,前幾天的閱讀微心愿培訓參與的人數比過去3年的總和還要翻幾倍,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一名工作人員透露。
碧心在醫院開展服務。
困難重癥兒童:
為病房里的家庭搭建更有力的支持
一個家庭里,一旦一個孩子確診重癥,接踵而至的龐大醫療費用缺口往往能令孩子父母背負上巨大的經濟壓力。近年來,廣州醫務社工、公益組織以及醫院也在聯動探索地方慈善醫療救助模式。其中,廣州慈善醫療救助項目聯動了各區慈善會、醫院、社工、社區以及各慈善組織,多方協力搭建起涵蓋慈善醫療救助和應急救助、針對困境兒童大病救助、血友病救助、急難救助、再生障礙性貧血救助、肺癌早篩、珠珠大病救助平臺等在內的系統的慈善救助體系,救助人群不僅包括廣州市戶籍居民,還覆蓋了在廣州務工的來穗人員、外地戶籍全日制大中專院校學生等。如今,廣州慈善醫療救助的救助種類范圍不斷完善擴大,平臺求助熱線“400-859-9595轉2”已逐漸成為大病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最新、最有效的救助資源信息的渠道之一。近三年,廣州慈善醫療救助項目累計服務2.8萬人次,整合聯動救助資金超6100萬元。
但一個重癥兒童,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勇氣——打針、吃藥、化療、置管、穿刺、手術,這些都是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忍受的煎熬。碧心公益服務中心成立于2012年,緣于廣州全民參與的“全城義剪”救助白血病女孩小碧心的公益行動,如今致力于大病兒童及家庭救助和服務,其負責人指出,治療期間的環境、用藥等,會無形中加重患兒的負面情緒。
在一項碧心公益開展的血液腫瘤兒童心理狀況問卷調查中,85%以上的患兒家長表示,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抗拒治療、社交回避、焦慮、暴躁、情緒低落甚至抑郁等心理問題。為幫助癌癥兒童面對不良情緒,自2018年起,碧心公益開始為患兒及家屬提供心理支持服務,并將心理輔導作為一種補充治療方法,建立了“項目社工+心理專家+醫護”的跨學科服務團隊。至今,“聽見童心—血液腫瘤兒童心理輔導計劃”項目累計為1615人次患兒及照顧者提供心理輔導、音樂治療、心理支持講座等服務。
在廣州,聚焦重癥兒童的公益慈善組織不止一個。在過去的幾年間,廣州市小家公益服務中心面對最多的就是異地就醫、經濟困難的重癥患兒及家長。為了應對孩子反復的住院治療,家長需要在醫院附近找個臨時歇腳的地方,白天陪著孩子,晚上回去睡覺,孩子在治療間歇期也需要就近安置。2014年9月開始,廣州市小家公益服務中心開始為異地就醫、經濟困難的重癥病童及家長提供一個可以暫時容身的小家。在基金會和企業等多方支持下,他們已在廣州各大醫院附近設立了12個小家,每個小家配備管理員和社工,不僅為患兒家長普及護理、飲食以及就醫知識,還衍生出心理健康支持、轉介救助資源等服務。
截至2022年12月,這12個小家已經承載了570個家庭的抗癌故事,為1533名孩子和家長提供83475天住宿服務。小家里的重癥患兒及家長也逐漸成為了彼此的“家人”。有的家長有事外出時,另一個家長就當起大家的“爸爸”“媽媽”;有些孩子已經結束治療、回到老家的家長還會捐來大批食物等物資。
展望:公益慈善組織可搭建協同合作平臺
記者走訪了解到,面對日趨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和日益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單個慈善組織擁有的資源和專業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在此情況下,協同合作是慈善組織發展的必然選擇。實際上,在一線實踐中,也有越來越多公益慈善組織意識到這一問題,并將跨界協作提上日程。在心智障礙者的全生涯支持中,服務機構有服務機構的優勢,家長組織有家長組織的特長,此外,有的社會組織可能專注于康復,有的社會組織專注于教育。“現在,我們明顯看到,再也不可以項目圍著‘人’來轉,而是需要多個項目圍繞著一個人,朝著一個方向支持,這樣才能稱之為全生涯幫扶。”一位志愿者說,“但機構同時也要考慮很多生存問題,這時,合作需要多方一起推動”。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殘健共融、重癥兒童救助,在廣州,有兩百多家慈善組織和數千家社會組織投身不同的公益慈善領域。《廣州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報告(2022)》便指出,對一個地區慈善事業發展狀況的考察,除了關注慈善組織數量、慈善捐贈規模等較為顯性化的指標外,還應特別關注慈善資源的配置效率與實際使用效益。籌集資源并不是慈善組織的目的,切實幫助身處困境中的個人、家庭和群體,傳遞社會的溫暖和關愛,實現助人自助,這才是慈善組織的初心和使命。而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的轉型,表現為慈善的組織化、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的提升。
《廣州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報告(2022)》建議,廣州實施“慈善合作平臺建設工程”,在重疾救助、未成年人保護、鄉村振興、重大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等重點領域,通過政社協同、多元共建模式,加強慈善合作平臺的規劃與建設,促進慈善組織之間,慈善組織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更加有效地發揮慈善資金的杠桿作用,提升慈善工作整體效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贊、林琳、盧夢謙
圖/受訪者提供(除署名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