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正式對外發布,廣州有8處建筑入選。
【資料圖】
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推介公布工作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提供學術指導,茂名市人民政府、中國文物學會主辦。入選項目涉及紀念建筑、會堂建筑、教科文體建筑、住宅與住區、醫療建筑、辦公建筑、賓館建筑、交通建筑、商業建筑、工業建筑等十幾種門類,時間跨度百余年。自2016年首次公布項目名錄以來,已累計公布共7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中山紀念堂、白天鵝賓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泮溪酒家、沙面建筑群、愛群大廈、天河體育中心、友誼劇院等廣州知名建筑均被收入。
“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推介項目名錄
廣東迎賓館是廣州市中心唯一園林式酒店,據書籍記載迎賓館原址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任囂廟故址,距今已2200多年歷史,今天已被列入“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名單”。迎賓館內的凈慧樓、六榕樓及碧海樓都被列入了廣州市歷史建筑群,其中凈慧樓是1861年英國強占將軍府時建立的英國領事館,六榕樓為一座中國傳統民族風格別墅式建筑,是1956年為接待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而建。1949年之后,作為廣東省最高級別的行政接待賓館,廣東迎賓館接待過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批次到訪廣州的外國政要以及各界知名人士。
廣州賓館,由建筑大師莫伯治先生設計,是“嶺南新建筑”著名代表作之一,建成于1968年。1986年,廣州賓館在25和26樓開設餐廳,取高聳入云之意,被題名為“得云宮”。廣州賓館2022年升級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風韻的基礎上輔以時代美學,主動融入了海珠廣場片區品質提升與珠江精品文化長廊建設,煥發了新光彩。
廣州流花賓館于1972年10月開業。20世紀70年代初,廣交會第三次遷址至流花地區,流花地區成為了廣州面向國際的窗口,流花賓館和廣州火車站、廣交會流花展館一起成為引領時代的建筑群,被譽為羊城新八景之一。流花賓館保持嶺南現代式風格,又簡練明快、輕巧通透,富于時代特色。
華僑新村建設于20世紀50年代,是全國最早、規模最大的華僑住宅區,被譽為“中國華僑第一村”。1954年7月,歸僑代表向第一屆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提交了一份“在廣州籌建華僑新村”的方案。1955年5月,位于盤龍崗、蜆殼崗、玉子崗一帶的華僑新村建設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12月,華僑新村基本建成,形成一座依山而建的、獨具現代嶺南派建筑風格的“花園式新村”。當代散文家秦牧、嶺南建筑泰斗莫伯治、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和紅線女、著名油畫家余本等都曾在這里居住。
南方大廈是廣州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樓房,原名城外大新公司,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沿江西路,12層高的南方大廈是珠江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從落成已將逾百年。它曾是華南最亮麗的百貨商店,承載了老一輩廣州人的摩登記憶。
八和會館在歷史上是粵劇藝人的行會組織,加入會館的粵劇同仁稱為“八和子弟”。廣東八和會館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原址在今廣州黃沙,1946年通過世界各地華人、粵劇同仁捐款及義演等方式籌款,由黃沙原址遷址至荔灣區恩寧路177號重建,被海內外粵劇人士尊為“母會”。
南方醫科大學,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創建于1951年,1979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8月整體移交廣東省,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學校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中唯一的醫學院校,全國首批、廣東省唯一一所“部委省”共建高校。主校區位于廣州市白云區。
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展館(舊址水產館)位于文化公園內。水產館是中國第一個嶺南現代建筑,由著名嶺南建筑師夏昌世主持設計,始建于1951年10月,是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的展館之一,經過多次改造,一直保留至今。
嶺南畫派紀念館是集美術研究、公共教育和文化傳播功能于一體的區域重要文化機構,位于廣州美術學院內,1991年6月建成開館。紀念館由楊尚昆同志題寫館名,嶺南建筑大師莫伯治和何鏡堂設計,曾榮獲“魯班獎”,并被寫入《中國建筑史》,于2019年1月被列入“廣州市歷史建筑”。“嶺南畫派紀念館及周邊環境提升工程”項目于2021年啟動,今年將完工投入使用。
來源:廣州海珠發布、廣州越秀發布、流花賓館官網、廣東迎賓館官網、廣州教育微信公眾號、文明廣州微信公眾號、廣東八和會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南方醫科大學官網、廣州文化公園檔案室、視覺中國、廣州日報等
部分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