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春天,教育“老兵”全漢炎有了一個新身份——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相關資料圖)
赴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全漢炎已開始履職的腳步:前往廣州南沙開展人大代表集中視察,深入湛江、茂名等地調研,向高校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請教,走訪有關部門了解政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同時也是廣東實驗中學黨委書記、校長的全漢炎,將履職目光聚焦在教育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在他看來,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該是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高質量發展。
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關鍵在于早期的發現、選拔和培養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漢炎說,現代化建設需要人才支撐,重點之一就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近年來,隨著我國提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成為更加迫切的任務。全漢炎今年準備的建議之一,就聚焦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中,基礎教育重在早期的發現和培育,特別是幫助學生發現自我,堅定發展方向,為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關鍵在于早期的發現、選拔和培養。”全漢炎以省實為例,講述了學校對拔尖人才培養路徑的持續探索。從2002年開設廣東省創新人才培養班,到2012年開設“南山班”,再到2015年啟動“格致課程特色班”……精彩紛呈的格致課程讓創新精神的種子在省實學子的夢想中萌芽。
學科競賽是基礎學科研究人才早期發現、選拔和培養的重要渠道。“大家也看到,這幾年我們在競賽等領域有點‘爆發’的感覺了。”全漢炎的話在現實中被不斷印證——省實1人入選第23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國國家隊、2人獲全國物理奧賽銀牌,3人在高一獲得數學奧賽金牌。此外,省實目前已經創建了初高中貫通銜接式學科競賽培養體系,不分年級、只看水平,助力一批優秀學子盡早脫穎而出。正是有了這樣的底氣,今年起,省實計劃開設“鐘南山理科實驗班”,在初中、高中各成立一個,主攻培養學科特長學生,為基礎學科研究人才早期的發現、選拔和培養拓寬渠道。
在全漢炎看來,“拔尖”也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優異,還包括了科技創新、學科競賽、體育和藝術等各領域的佼佼者。因此,省實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了個性化“賽道”,人人都可以做自己“賽道”的領跑者。此外,省實還大力支持“英才計劃”,貫通高校與中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激發學生對基礎學科和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雙減”之下如何“拔尖”?老師教學也要“提質增效”
一方面要“拔尖”,要提高學業成績,另一方面是“雙減”,要減輕學業負擔,二者是否存在沖突?“雙減”之下,既不敢躺平也不想內卷,產生的焦慮如何緩解?這些問題,依然縈繞在不少學生和家長心中。
對于這樣的兩難,全漢炎也有自己的解讀。
“內卷之下,有的學校可能只干一件事——考試。”全漢炎感嘆,這其實導致了當前基礎教育所存在的“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等問題。因此,省實堅持五育并舉、融合發展,重視素質教育發展與學業成績提升的協調發展,實現階段發展目標與長期發展目標的辯證統一。“省實踐行素質教育已經20多年了,現在看來,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還是有前瞻性的,路子是對的。”
當然,如何平衡“成績”與“雙減”的關系,對省實來說,也同樣是一大挑戰。全漢炎說,學校始終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實現“壓總量、控時間”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調結構、提質量”。“學校提出‘雙減雙Z(智慧·自主)’,在落實‘雙減’的同時,踐行‘智慧自主’的教學主張,要把‘減負’‘提質’‘增效’三者融為一體。”全漢炎說,希望通過“雙減”,把時間真正還給孩子,也讓家長重新思考孩子發展的方向,引導家長從根本上改變“唯分數論”的想法。
而在這個過程中,面對中考、高考這樣的“硬骨頭”,能否保持定力?全漢炎坦言,有挑戰更需要有辦法、有定力,堅持做對的事情,也要善于做對的事情。我們還是在深耕內涵發展,學校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不斷優化教師結構,近年來,省實招錄了很多學歷高、專業好的年輕老師。“到今年為止,我們招錄的博士已經超過40個,博士教中學,特別好的一點不是他們的博士頭銜,而是他們的博士氣質,有視野、有熱愛,有定力!”全漢炎笑言。
為了推動老師更快站穩腳跟、加速起步,全漢炎介紹,學校也從社會引進了一批已退休的教育名家、特級教師和教研員,“傳幫帶”這群新老師,“新”“老”之間,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從而提升新老師的教育教學規范。
全漢炎說,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喜歡競賽的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機會,喜歡藝術的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平臺。“不要求每個人都只會考試,有的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其實對他們的學業要求沒有那么高,我們還是會給他們學業發展方向的單獨支持,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如今,以科研為引領,以課程為平臺,以社團為依托,以競賽為磨煉,省實鑄就了科技教育、體育和藝術教育這三大蜚聲中外的特色教育品牌。
如何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鄉村振興要向產業鄉村振興“取經”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全漢炎也將目光放到學校之外。
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以振興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才能真正推動教育的均衡公平發展。
近年來,面對省內區域間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實情況,省實通過集團化辦學方式將自己的辦學經驗與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輻射周邊地區。“現在集團校分布在廣州、深圳、珠海、茂名、湛江等地。”全漢炎說。
藍圖已繪就,如何真正讓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全漢炎說,不久前,他前往湛江調研時,就有當地的校長提出了留守兒童難題——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帶孩子,老人不會教孩子,導致孩子不愛學習、不愛讀書。
“我認為,振興鄉村教育可以借鑒振興鄉村產業的模式。”全漢炎介紹,“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的觀念如今已經深入人心。例如大城市向偏遠地區派駐“村官”、派駐幫鎮扶村干部等,同時還有相應的配套政策,給這些人更多的激勵措施。“目前,在教育領域,這樣的激勵措施還不算明顯。”與此同時,通過集團化辦學,學校也實行“包干制”,如讓省實對口一個縣,與一所縣級高中實現精準幫扶。當把這所縣級學校扶起來之后,還可以借鑒“醫聯體”模式,建立“學聯體”,以省實與這家縣級學校的緊密聯合為關鍵,帶動整個縣的各級學校,從而推進縣域內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把教育鄉村振興真正落到實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申卉、劉曉星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