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日前發布《2022年廣州市城市熱島監測公報》(下稱《公報》)。《公報》顯示,2022年廣州城市熱島強度為1.0℃,較去年低0.3℃。熱島強度較強的區域主要在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西部、天河區西南部、白云區西部、花都區中南部、黃埔區南部、番禺區北部、增城區南部和從化區中部。與2021年相比,除花都區外,其余各區大部分地區2022年平均氣溫熱島強度有所減弱。
北京街、琶洲街、南源街等熱島強度相對較強
【資料圖】
根據廣州12個城市代表站年平均氣溫計算,2022年城市熱島強度為1.0℃。2014年以來廣州城市熱島強度總體呈減弱趨勢,2014年的城市熱島強度最強,達到1.5℃,2022年的城市熱島強度最弱,為1.0℃。
空間分布上,2022年平均氣溫熱島強度較強的區域主要在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西部、天河區西南部、白云區西部、花都區中南部、黃埔區南部、番禺區北部、增城區南部和從化區中部,熱島強度超過1℃。其中白云區江高鎮,番禺區洛浦街,海珠區琶洲街、沙園街、濱江街,花都區花東鎮、新雅街,荔灣區南源街,越秀區東山街、北京街等地的城市熱島強度達到1.5℃~2.5℃(中等強度)。
城市熱島效應較弱的區域主要位于從化區西部、花都區北部,熱島強度在0.5℃以下。與2021年相比,除花都區外,其余各區大部分地區2022年平均氣溫熱島強度有所減弱。花都區大部分地區、從化區中北部、黃埔區北部、白云區西部、增城區中北部、海珠區中北部、番禺區中北部、南沙區中部和東南部2022年平均氣溫熱島強度有所增強。
熱島強度的高值主要出現夜間
2022年廣州市各季節平均氣溫城市熱島強度0.9℃~1.1℃,與2021年相比,各季節熱島強度都有所減弱,降幅在0.1℃~0.5℃。其中春秋季廣州市平均氣溫城市熱島強度1.1℃,全年最強。
2022年廣州市城市代表站夏季(6月-8月)平均氣溫的熱島強度平均為0.9℃,各地夏季平均氣溫熱島強度小于3.0℃,符合住建部《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對城市熱島強度的要求。
另外,2022年廣州各城市代表站逐時熱島強度呈明顯日變化特征,從12個城市代表站平均熱島強度日變化來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07-09時為下降時段,10-14時為相對穩定的弱熱島時段,15-19時為上升時段,20-06時為穩定的強熱島時段。熱島強度的高值主要出現夜間(20-06時),天河區石牌街、增城區荔城街、從化區城郊街的熱島強度均達到了3℃以上;熱島強度的低值則主要出現在白天(9-15時),城市代表站平均熱島強度低于0.7℃。
建議:加強城市園林綠化
據介紹,根據中國氣象局下發的《城市熱島效應評估技術指南》,城市熱島強度劃分為五個等級。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廣州市3.3%的區域熱島強度達到中等程度,51.2%的區域強度為弱,余下為無,沒有出現強和極強級別。
針對廣州市目前的城市熱島效應狀況,氣象部門建議合理規劃城市通風廊道,引風入城。專家認為,城區密集的建筑群造成城市下墊面粗糙度增加,對風的阻力增大,使得城區內的熱量不易散失,針對廣州城市熱島強度較強的中心城區應按照盛行風與郊區生態冷源構建主通風廊道,同時要注重城區內部次級通風廊道的規劃。
氣象部門同時建議加強城市規劃中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城市規劃與區域氣候環境間存在明顯的相互影響和制約,為確保區域規劃科學合理,在高密度的城市開發建設,空間開闊程度以及建筑物覆蓋率、建筑排列布局方式等方面均應開展氣候環境研究和氣候可行性論證,最大程度發揮生態冷源和城市通風廊道的作用以降低熱島效應,減少因規劃設計不當而導致的氣象和環境問題。
氣象部門建議,應加強城市園林綠化,推進建筑節能,調節局地小氣候。采用高反射率地表材料、園林綠化、新增水體、綠色屋頂等改善城市下墊面熱力學特性,進而改善城市熱島效應。針對熱島強度達到中等程度(1.5℃~2.5℃)的鎮街可通過新增綠地面積,使用孔隙性材料改善不透水下墊面層,推進建筑節能,推廣“綠色”建筑材料,逐步改善局地城市熱島效應。
此外,氣象部門還倡導使用綠色能源,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溫室氣體會阻礙地表熱輻射向高空傳導,使熱量聚集在地面,從而加劇城區內氣溫的升高,因此應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倡綠色低碳生活。同時在科普工作中加強減緩熱島效應的宣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憂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