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城廣州,你會想到什么?
【資料圖】
也許是遍布滿城的美食、四季盛開的鮮花和人來人往的商街。
廣州從來都是一個接地氣的城市,但這種對地氣的親近,來自于廣州人對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從永慶坊到東山口,從珠江邊的博物館到越秀山湖畔的花城文學院……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愛上逛文化空間,從書中去閱讀一座城市。
文學與城市、人群的關系是什么?
“AI技術浪潮”或能闡述一二。
當人們憂心自己所屬的行業是否會被AI取代時,文學從業者依然保持冷靜。
AI撰寫的文章漫天飛舞,但終歸是前人靈感的堆砌物。
情緒表達與想象力是人類與機器的最大區別,而記錄時代因素、捍衛個體獨特的工具,是文學。
畢竟,你很難想象一個精神世界空洞的人,如何感知生活。
文學是人生的鹽,我們需要文學,我們依賴文學。
2023年3月25日上午,花城文學院在廣州成立。當晚,一批中國當代知名作家和青年作家齊聚廣州,共同見證“有風自南——花城文學之夜暨2023花城文學榜榮譽盛典”。
廣州3月,木棉花開。
文學,是綻放在花城的第10001朵花。
在廣東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花城文學院由廣東省出版集團聯合廣東省作協、廣州市委宣傳部共同創辦,自2022年起,計劃三年內共同投入2000萬元專項資金,交由花城出版社運營。
花城文學院與“有風自南——花城文學之夜暨2023花城文學榜榮譽盛典”,將文學的風吹遍南方,吹開記載時空秘密的書籍。
生活茂盛的地方,文學開始了。
花城文學院:有風自南,文學綻放
3月25日,花城文學院將在廣州成立。
花城文學院座落于廣州越秀公園湖畔的陌上花開文化空間,前望綠水背靠青山,春天的嫩芽與夏天的蟬鳴,涌進這棟三層白色小樓,撩動看書的人。
越秀公園是廣州文化地標“五羊石像”的所在地,也是廣州兩千年歷史文脈的起點。
走進花城文學院,你會發現,一樓高至天花板的書柜上,小說散文、百科全書、紀實自傳、外文書應有盡有;往里走幾步,是咖啡廳和新式茶飲店。二樓、三樓,有文化空間和報告廳。小樓外,是小巧精致的花園。
花城文學院,旨在創造多元化的城市文化空間,與更多產業、更多領域產生連結,推動文學追隨時代步伐,讓文學產生更大能量、影響更多人群。
花城文學院座落于廣州越秀公園湖畔的陌上花開文化空間。
花城文學院聘請麥家、陳曉明為花城文學院聯席院長,并現場簽約8位優秀青年作家及評論家。正如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所說:“花城文學院是一個能推動作家與作家、作家與讀者交流的平臺。”
花城文學院的簽約作家及評論家,在簽約期內,創作2篇以上涉及廣東題材的作品,刊發在《花城》雜志或在花城出版社出版,掀起南方文學創作新浪潮。
據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君鐵介紹,花城文學院試圖探索解決廣東文學生產機制的創新問題,通過名家駐館、打造文學之夜、發布花城文學榜、啟動創作項目、實現版權運營與孵化等各種形式,“鼓勵作家們在題材、主題、觀點、風格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創造,鼓勵出版社在策劃、編輯、形式、傳播、服務等方面進行創新升級,形成文學精品生產的廣東路徑,拓展文學邊界、凸顯文學價值”。
“對于人類社會,文化發展永遠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王蒙
花城文學榜:風起南方,追光踏浪
3月25日晚,“有風自南——花城文學之夜暨2023花城文學榜榮譽盛典”在廣州友誼劇院舉辦,現場揭曉10部入選作品并頒發榮譽。
文學呈現的理想之光,書寫著現在,也照亮了未來。
本屆花城文學榜主題為“追光·踏浪”,文學是海岸邊明亮的燈塔,熱愛文學的人是踏浪而來的弄潮兒。
1979年,《花城》雜志在廣州創刊,為中國文學打開了一扇南窗;1981年,花城出版社創辦,以大批原創文學精品引領了沈從文熱、先鋒文學熱、王小波熱、武俠文學熱、瓊瑤熱、席慕蓉熱等中國出版潮流。
40多年來,無數熱心讀者支撐了“花城IP”茁壯成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花城文學榜出現在南方幾乎是一種必然,正如扎根廣州的著名作家黃燈所說:
“對于非虛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寫作者理解世界的眼光和視角——怎樣才能獲得這種眼光和視角?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對我來說,是因為我來到了廣州,才會有這種眼光和視角。我到廣州已經20年,廣州給我很多滋養,激活了我以前的生活經驗,讓我突然發現,自己可以換一種眼光來審視以前的生活、審視故鄉和親人。”
“城市滋養文學,滋養熱愛文學之人。” ——《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
花城文學之夜:探索未來,一路繁花
3月25日的廣州,是暖煦的,是春天的,是飛揚的,是文學的。
在這場國內首個以“文學”為主題的歌舞沉浸式主題晚會中,獲獎的作家是主角,他們在充滿詩意的文學意境中,與文學融為一體。
花城文學之夜由“唐宮夜宴”節目策劃團隊打造,以浪漫的“追風”故事為脈絡,呈現10個原創文學主題節目。據總導演李維佳介紹,晚會精心選用了一批廣東藝術家、非遺傳承人、優秀文藝院團參與,致力體現嶺南文化特色、表達大灣區時代精神。
為進一步渲染文學作品的畫面感、解構文學故事,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晚會與原創的歌舞、粵劇、朗讀等藝術形式結合,讓4位“追風少年”(新生代)分別進入4個場景,通過與“讀境人”(前輩)的交流,闡釋文學之于當代社會的功能與價值。
4位追風少年,代表文學的希望與未來。他們在“時空之境”中,探尋文學建構時空、讓經典歷久彌新的力量;在“物我之境”中,感悟文學直達心靈,讓人自信自知、重構自我的力量;在“意象之境”中,結構文學的內在表達與外在符號;在“未來之境”中,追隨思潮之風,探索文學的未來。
晚會由新華社千萬級用戶賬號、廣東共青團百萬級用戶賬號和新周刊賬號在B站進行聯合直播。晚會現場邀請有影響力的年輕up主,將文學化的理想內核融入年輕向的表達方式,直抵千萬年輕用戶群體,共同傳遞進取、包容、無界的文學精神。
三月末的花城,處處都有文學的氣息。
文學有千百種形態,有千百種表達,我們對文學有千百種依賴。
3月25日這個春日,是我們對這種依賴的表達,也是我們與文學羈絆的開始。
歌舞結束,但文學之風永不停歇。風繼續吹,從廣東吹向全國,吹向海外,吹向過去與未來,吹進城市與鄉村,吹進讀書人的心里。
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王蒙先生的話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說到《詩經》時,并不覺得它離我們很遠。《詩經》誕生年代的建筑、技術和紡織品已經落后了,但《詩經》里的句子至今仍被引用。我們說到荷馬、但丁、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時,同樣不覺得他們離我們很遠。一個好的作品可以影響世界,影響幾百年幾千年。”
文學是一次又一次敲擊,永久回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