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可持續發展轉型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必須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月19日下午,在“雙碳目標驅動下的創新發展”平行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就“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五十多年前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這次會議開啟了關于人類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治理進程,那個時候起,全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將本國利益、全人類利益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 秦大河表示,中國一直把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戰略舉措。“最近幾年以來中國在降低單位GDP能耗強度、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優化能源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調整產業結構等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推動了全社會加速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截至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2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均是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世界第一、低碳綠色發展逐步走上快車道。
如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秦大河認為,必須要有顛覆式、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必須取得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要以科技創新動力為驅動,堅持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能源革命和經濟轉型,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與二氧化碳減排的多項共贏?!耙M一步深化發展創新路徑,健全綠色低碳創新體系,也要推動科技創新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同時,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3月20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進一步強調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和緊迫性,明確指出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將決定我們子孫后代的未來。“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更長期、更深層次的生存發展問題和挑戰,關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關乎我們的前途命運。”對此,秦大河建議加強國際合作,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雪明 通訊員:國創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