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5月8日記者從廣州市財政局獲悉,該局積極推進廣州市社會急救醫療體系建設與能力提升,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聚焦民生實事,提升公眾應急救護能力。推動公共場所、學校、地鐵公交配置AED,保障“120”急救車輛購置、更新。
據介紹,市財政采取“財政投入+社會參與”的模式,通過財政資金購買和社會捐贈等形式推動公共場所、學校、地鐵公交配置AED,讓“救命神器”發揮作用。同時安排急救培訓經費支持組織開展應急救護培訓,2022年全年舉辦救護員培訓班632期,培訓應急救護人員23165名,舉辦群眾性自救互救知識公益講座448場,普及應急救護知識80554人次,切實提升群眾的突發疾病應急救護能力。
在聚焦院前急救,提升院前醫療急救能力方面,保障“120”急救車輛的購置、更新。對于符合“廣州‘120’網絡醫院院前急救救護車配置規劃”要求的急救用車,市財政將其納入市急救醫療指揮中心年度購置計劃予以保障。此外,補助“120”網絡醫院從事“120”急救醫療支出,支持120指揮調度席位擴容,保障院前醫療急救培訓經費,通過開展院前急救技能培訓、應急救援處理培訓等,切實提升“120”急救醫療服務能力。
同時,聚焦困難群眾,提升社會急救參與。對接收的流浪乞討患者,“120”急救網絡醫院等醫療機構應當立即救治,并及時通知救助管理機構甄別,屬于救助對象的,市財政按照流浪乞討危重病人救治經費管理的有關規定償付救治費用。對因意外傷害需緊急搶救,無經濟支付能力又無其他渠道解決急救期間的基本醫療費用的患者,“120”急救網絡醫院等醫療機構按照紅十字會急救醫療救助專項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協助其申請專項資金支付急救期間的基本醫療費用。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宇 何穎思 通訊員:穗財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