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
“氣”,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使用范圍廣泛、頻率極高的漢字和概念:日常的客套“您別生氣”;生活中的“社會風氣”;婚慶節(jié)假的“洋洋喜氣”;浴血戰(zhàn)斗的“一鼓作氣”;科學領域的“宇宙大氣”;中醫(yī)學理的“活血通氣”;傳統(tǒng)儒學的“理氣”“元氣”;文學藝術(shù)的“文氣”“雅氣”“氣格”“氣韻”;乃至高速路上的“輪胎漏氣”,等等,可以說,幾乎無所不見。
但是,如冒昧地問一下:這些“氣”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知是否有人會一時語塞,難以準確回答。
(資料圖)
進一步問:為什么這么多不同領域中,都會用“氣”來表達?或許就更令人難以作答。
更進一步追問:這些“氣”,相互之間有著怎樣的關(guān)聯(lián),這種情況在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環(huán)境中,是怎樣形成的?那么,能回答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那可真有點所謂“一問三不知”了。
中國語言的一個特點,就是模糊性,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這是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一種特性,表現(xiàn)為注重自我和自然的一體性、思維偏重經(jīng)驗感知。這正是“氣”這一概念或者說哲學范疇得以形成的文化土壤和社會歷史環(huán)境。物我合一,內(nèi)外一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中,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感知,使“氣”的內(nèi)涵和外延得以衍生、擴展。
《氣的思想》是筆者四十多年前的譯作。近蒙上海書店出版社好意,擬再出新版。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先生主持編纂的這部著作是對“氣”的概念以及有關(guān)的思想、社會文化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的產(chǎn)物。以時間的進展為主軸,展示了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社會層面、文化領域中“氣”的存在。雖然或尚有再進一步補充、商榷的余地,但獨創(chuàng)性地研究了在中國的自然觀和人的觀念中,“氣”的內(nèi)涵和在不同領域中展開狀態(tài)等問題,值得重視。
這部著作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應迎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世界又一次興起了“中國熱”的產(chǎn)物。以漢字為代表的華夏文化,和世界各國,尤其東亞各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關(guān)“氣”的思想,滲透、影響到了周邊各國。在日本文化中尤為明顯。正基于此,日本學者在對中國的基本哲理概念,比如理、性、氣、公、私等等研究的過程中,特別著眼于“氣”,可以說在全球的漢學領域,進行了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這是一部嚴謹?shù)膶W術(shù)論著,并非任情的隨筆漫談,全書收羅廣博,材料豐富,標明出處,以便復按。為研究“氣”這一概念,建立了理性分析的基礎,可作為進一步展開的基石。
這部著作中譯本的出版,則是我國改革開放后,面向世界的產(chǎn)物。關(guān)于當時出版的經(jīng)緯,在中譯本序中已略有涉及,此不重復。具體詳情容另文再述。
今天,讓世界準確地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要素,理解中國文化的表述方法的同時,也了解別人如何認識華夏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何看待我們的思維方式,不斷加深交流,是絕對必須的。本書收輯了“氣”在歐美拉丁文字圈,英、法、德語中不同場合的不同翻譯,為不同文明圈的文化溝通、交流,提供了理解的通道。
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顯然受到了當時世界上興起的范疇學理論在語言學、社會科學領域展開的影響。中國古代也有對哲學概念的研究,有宋代陳淳的《性理字義》、清代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還有清代王建衡的《性理辨義》等著作,分析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和這部書相比較,差異自見。所以,本書從研究方法論的角度,也可供我們借鑒。
我想,以上或是本書可以存在的理由。
此書的翻譯出版是在三十多年以前的事,當時得到了編著者山井涌、福永光司、戶川芳郎諸位先生的贊許和熱情鼓勵、幫助。刊出以后,日本的媒體對此做了采訪報道,歐美和國內(nèi)的許多學者也都加以關(guān)注。幾十年來,多次重印,這次新版,或可為關(guān)心此問題的讀者,提供一些方便。
四十多年過往,今日回首,記起稼軒詞曰:“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鄙罡写_如其言。
本書的作者,即使當時年輕的,都已年過古稀,大多退出了學術(shù)研究舞臺,不少已經(jīng)仙逝。但他們的音容笑貌,時在筆者眼前閃動。在新版之際,筆者根據(jù)所知的情況,對他們的現(xiàn)狀略作補充,供讀者參考,也是對他們的感懷。
(作者為日本國立金澤大學名譽教授)
[ 責編:曾震宇]關(guān)鍵詞: 傳統(tǒng)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