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保住“現代村”的“傳統魂”
講述人:寧夏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牛家坊村黨支部書記?張少云
(資料圖)
在我們牛家坊,有一座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鋤頭、爬犁、老風箱,背篼、笸籮、架子車……各色舊家當和老物件,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農耕記憶和鄉情鄉愁。
我從小在牛家坊長大,16歲跟著父母搬進城,20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那時的牛家坊還是城郊有名的“破落戶”,村舍臟亂差,沒有像樣的產業,連個“當家人”都選不出來。2009年,鎮上動員我回村當支書,老支書也帶著黨員跑了好幾次。年底,我回到牛家坊,帶著大家一起干。
2010年城郊改造,牛家坊3個村民小組要拆遷。搬家上樓時,很多村民把廢舊農具都扔了,我深感可惜,就帶著村干部跟在后面撿,后來一整理,足足有幾千件。
能不能建一座博物館,給這些見證了村史民俗的老物件安個家?我在心里盤算著。召集會議一商量,大家熱情高漲,不少人當即自發“獻寶”。博物館里八成的稀罕物都是村民捐贈的,有的還成了“鎮館之寶”。博物館2014年建成開放后,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這個背篼我背過,那個榔頭也使過”“這就是最早的糧票,如今可不好找咯”……站在博物館櫥窗前,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被喚起。
如何讓昔日農耕民俗“情景再現”?我們在博物館東側建起了體驗區,重開老醋坊、老油坊,游客們可以上手體驗古法工藝釀醋、榨油,參觀結束,還可以購買油和醋帶走。僅僅這一個小油坊,一年就創收十多萬元。
免費參觀的博物館,一年下來引流十幾萬名游客。村民們開始在路邊擺夜市、賣小吃,好不熱鬧。可是地攤一收,總留下大片垃圾。后來,我們組織村民到銀川、西安等地觀摩學習,回來后統一采購小餐車,規范經營管理,建起“好吃街”,帶動500多人做起了小生意。再往后,村兩委又推動在這一帶招商引資建起了美食街、智能觀光娛樂大棚、生態餐廳、兒童游樂園等,把牛家坊打造成了3A級旅游景區,讓鄉村旅游人人參與、家家受益。
最讓大家開心的,就是這個“現代村”留住了“傳統魂”。如今,我們又為博物館規劃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新館,預計今年6月投入使用。
塑好形,更要鑄好魂。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這本“活態”教科書,一定會越翻越精彩。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陸健、王建宏、張文攀、趙秋麗、李志臣、龍軍、禹愛華、趙嘉偉、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廖瑩、楊云杰、李芳、蘇蕾、呂長蕊、陳健林)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30日?07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