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安陽2月19日消息(記者王勇生)2月18日,“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安陽市殷墟博物館。透過地面上一座座低矮的仿古建筑和圖騰,令人頓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之感。
殷墟博物館因其坐落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而命名,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它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家專業系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
殷墟景區大門(央廣網發 戴澤鑫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殷墟最令人感到震撼的甲骨文,解開了中華文化的密碼。在館內,只見形狀比巴掌略大的甲骨文片,在燈光的映照下,如蠅頭小楷大小的工整文字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訴說著自己的前世今生。
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和1928年殷墟科學發掘以來,殷墟發現的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奠定了殷墟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殷墟博物館直接折射出了殷商歷史,是商代輝煌歷史的縮影。
殷墟博物館藏品亞長牛尊(央廣網發 戴澤鑫攝)
據殷商博物館講解員孟楠介紹,亞長牛尊是現今為止,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尊整體作牛形,是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尊。牛體態健壯,牛頭前伸,口部微張,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體貌特征均生動逼真。牛身滿飾龍、鳥、虎、象等各種動物形紋飾。造型奇特瑰麗,紋飾繁縟精美。牛面部鑄銘文“亞長”。亞長是商王朝南部“長”國的部落首領,是商王朝地位僅次于婦好的軍事將領。
這件青銅尊仿水牛制成,栩栩如生的造型體現出工匠對水牛特征把握的精準性。更為重要的是,通體遍飾神性動物紋樣的牛尊,不僅僅是一件祭禮的酒器,更是殷商時期人神溝通的媒介,擔負著著溝通天地的神圣職責。
殷墟博物館殷代車馬坑(央廣網發 戴澤鑫攝)
殷墟出土的商馬車是中國最早的馬車。精致的馬車,可用于日常出行、狩獵、禮儀、戰爭等。代表了3000年前中國的制造水平。據不完全統計,殷墟出土了數百輛馬車。更早的比如1933年在后崗西區的漢墓里發現了一輛車馬。2005年至2006年,安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第二煉鋼廠西南方向發現10個車馬坑,其中5個車馬排列整齊,為殷墟首次發現。在殷墟博物館里,有一個專門的展廳,展示商代的各種馬車,以及當時的車轍和路基。
每一處景點,每一件文物,其背后都有著沉甸甸的歷史和書寫不完的故事,凝結著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從殷墟歸來,回味殷墟歷史,讀懂中華文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心中驟然升騰。
[ 責編:楊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