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當前獨家】“天時、地利、人和”與戰國理性精神

    2023-03-25 06:03:1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秀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后)

    《孟子》書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孫丑下》)就是其中的一句,這句話強調人的作用有時候比天地的作用更為重要,大大凸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強烈的理性主義精神,直到今天依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可是,孟子為什么要說這句話呢?仔細考察下來,我們發現竟然和當時流行的兵家思想有很大關系。

    先秦時期有著非常發達的兵學,兵學領域中“天時”這一概念往往與時日占斷之術有關,“地利”的概念除了作戰時的地理條件之外,也涉及地理占斷的內容。由于戰場的形勢充滿了不確定性,戰爭的結果充滿了偶然性,人們往往希望通過預測術以預知吉兇,從早期的龜卜筮占到“兵陰陽”理論的出現,都體現出濃厚的迷信色彩。“兵陰陽”理論是在陰陽學說影響下產生的軍事理論和軍事術數,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正是兵陰陽理論盛行的時期。此時“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應該非常流行,但是《孟子》為什么要特別強調“人和”呢?這句話里面實際上暗含了孟子等先秦諸子對于兵陰陽理論的否定和批判。


    (相關資料圖)

    先來看“天時”,西周時期在大舉出征時,史官往往隨同出師以征問吉兇,《周禮·春官·太史》記載史官“抱天時,與大師同車”,鄭玄注曰:“大出師,則大史主抱式,以知天時,處吉兇。”意思就是,出師時太史往往通過式占來模擬天文占斷,以預測出兵的時機,在這里“天時”指的就是太史用于占斷時日的式盤。因此,兵學理論中“天時”這一概念往往與擇日之術相關,并且常常延伸為對于“天”或“天道”的遵循。《司馬法》中就將“順天”解釋為“奉時”,《定爵》篇中說“時日不遷,龜勝微行,是謂有天”,將不違背時日占斷的結果與得到勝利的龜卜預兆共同視為得到天道歸屬的體現。《孫子兵法》也同樣尊重“天時”,比如《孫子·計》篇中說“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曹操釋之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意思就是殺伐之事要按照陰陽與四時變換的規律來進行。在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中出土的記載吳王闔廬和伍子胥對話的兵陰陽文獻《蓋廬》中,更是將“天時”直接解釋為“天地為方圜,水火為陰陽,日月為刑德,立為四時,分為五行,順者王,逆者亡,此天之時也”。因此,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兵略訓》中有這樣的總結,“明于奇胲陰陽刑德五行望氣侯星龜策禨祥,此善為天道者也。”“奇胲”“陰陽”“刑德”“五行”“望氣”“侯星”“龜策”“禨祥”,都是當時流行的時日選擇的方式。由于神秘的天意往往難以預知,因此在先秦兵家看來,“天時”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通過占斷問卜可以預測冥冥之中的天意,從而對軍事行動作出決定。

    因此,東漢末年的趙岐就是從兵陰陽的角度注釋《孟子》“天時不如地利”的,“天時謂時日支干五行王相孤虛之屬也”,“時日”“支干”“五行”“王相”“孤虛”,都代表了先秦時期流行的種種時日選擇的數術。戰國時期術數種類繁多,在占算具體的事物之時往往發生抵觸,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漢代。《史記·日者列傳》記載:“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叢辰家曰大兇,歷家曰小兇,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辯訟不決,以狀聞。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這條記載充分體現了戰國至秦漢時期數術盛行,術家眾多的歷史現象。各類術家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論得出不同的占算結果,而又往往難以經得起實踐的驗證,孟子否定“天時”,強調“人和”的思想,針對的正是類似的歷史現象。而這一現象在后世逐漸被忘卻,宋代的《武經七書》中刪改了大量兵陰陽的內容,導致宋代以后的術數知識十分匱乏。因此南宋時期的張栻《癸巳孟子說》中將這句話解釋為“所謂天時者,用兵乘機得其時也”,已經完全抹去了兵陰陽的痕跡。但是,從孟子所處的時代來看,趙岐的注釋應該更符合于當時的理解。

    再來看“地利”,“地利”概念主要是依據地形的陰陽、高下、遠近、生死、左右、牝牡等來選擇適合戰爭的地形,這種選擇一方面與戰爭實踐的總結有關;另一方面也包含著濃厚的地理占斷的因素。這一內容出現在很多兵學著作中,例如《孫子·計》篇曰:“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死生”一詞就包含了術數規定;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的《地葆》篇介紹了對于作戰有利的地形,并將地形與陰陽五行的規定聯系起來;此外銀雀山漢簡還出土了《漢書·藝文志》兵陰陽類的《地典》一書的殘篇,其中也大多是兵陰陽中地理占斷的內容;《淮南子·兵略訓》中也有總結:“所謂地利者,后生而前死,左牡而右牝”。一般來說,兵陰陽理論以左前(東南)為陽,右背(西北)為陰,作戰時要向陽背陰。銀雀山漢簡本《孫子》佚篇《地形二》所說的“右負山陵,前左水澤”,就是兵陰陽看來最好的地理形勢,左前以水澤形成天然的防御,右后背靠山陵又可以進退有據。因此兵家往往將河流溪谷等低下之地稱為“死地”,將高山丘陵等高險之地稱為“生地”。作戰應該面向死地而背靠生地,也就是《孫子·行軍》所說的“前死后生”或者《孫臏兵法·八陣》的“居生擊死”,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地利優勢。

    春秋時期以孫武為代表的兵家是回避攻城的,關于“地利”的總結也多為野戰的經驗。但當歷史進入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城池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關鍵,攻城問題盡管艱難,卻再難以回避,“地利”的概念也漸漸與城池的堅固程度聯系在一起。這一時期的兵學著作也強調攻城的重要意義,例如《尉繚子·攻權》認為進攻敵國時要“棲其大城大邑”。銀雀山漢簡《雄牝城》根據攻城經驗對城池的種類進行了劃分,如依照《孟子·公孫丑下》所說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種“高城深池”應該屬于難以攻取的雄城,居于雄城的守城者可以坐擁“前死后生”的地利。孟子所指出的,就是盡管擁有地利優勢,如果得不到人心的歸依,一樣會走向失敗。在對這句話進行了解釋之后,孟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在孟子看來,統治民眾不用依靠疆域的限制,穩固國土不必依憑險要的地勢,征服天下無須憑借強悍的武力,施政治國符合民心之所向,天下都會自然歸順,戰爭來臨時也必定會取得勝利的結果。孟子之言,正是強調了“人和”在戰爭中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兵家對于天時、地利的強調與兵陰陽學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時代意義上來講,兵陰陽學說如同一種頗具時代背景的知識圖卷,既融合了一部分當時的天文學和地理學知識,又往往囿于知識的局限而尋求術數的闡釋,從而歸于迷信的窠臼。有一部分兵家與兵學著作非常注重這些術數規定,例如深受陰陽思想的影響的《孫臏兵法》以陰陽理論作為軍事行動的指導觀念,《行篡》篇說:“陰陽,所以聚眾合敵也”,《月戰》篇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認為行軍作戰如果不符合陰陽術數規定,即便取得了勝利也會遭受災禍。但也有一部分思想家受孟子等人理性主義精神的影響,尖銳地批判“天時”“地利”因素中的迷信色彩,清醒地認為人事才是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一時期對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關系的集中探討,把重點落在了“人和”上面。

    《荀子·議兵》篇記載楚國臨武君與荀子議兵,臨武君認為“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荀子否定了這種觀點并指出“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將凝聚民心作為取得戰爭勝利最根本的因素。荀子之后的韓非,對待兵陰陽采取了更為激進的態度,在《韓非子·飾邪》篇他以數例“鑿龜數策”而未必取勝的戰例說明“龜筮鬼神不足舉勝,左右背向不足以專戰”,指出想要依靠術數鬼神取勝,是最愚蠢不過的行為。戰國末期尉繚子雖為兵家,但卻堅定反對兵陰陽理論,他在《尉繚子·武議》篇中對當時用兵流行以陰陽術數求勝的行為進行了否定,“今世將考孤虛,占咸池,合龜兆,視吉兇,觀星辰風云之變,欲以成勝立功,臣以為難”,在《戰威》篇中他引述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進一步闡述了重視人事的觀點,“舉賢任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政養勞,不禱祠而德福。又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貴,人事而已。”托名于太公的《六韜》成書問題較為復雜,但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姜太公的思想,《六韜·虎韜》有“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反映出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的重視,杜佑《通典》中保存的《六韜》佚文則體現了人事的決定性意義:“用兵者,順天之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兇,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總而言之,這一時期思想家們對用兵要素的積極探討,促成了兵家天時、地利、人和三位一體觀念體系的建立,并且大部分思想家都堅定批判“天時”“地利”中不合理的陰陽術數因素,認為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

    中國古代兵學一向注重政治與軍事的緊密聯結,認為戰爭的成敗取決于執政者能否實施贏得民心的政治舉措,也就是是否合于“道”。例如《司馬法·仁本》將“戰道”歸納為“不違時,不歷民病”,“不加喪,不因兇”,“冬夏不興師”,認為不應在農忙之時或民眾困頓之時發起戰爭,不在敵國有國喪或災難時發起進攻,避免在寒冷的冬季與炎熱的夏季用兵,將拳拳愛民之心彰顯于字句之間;《孫子·計》篇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將人民可與君主同心協力作為“道”的體現;《六韜·文韜》中指出“道之所在,天下歸之”,認為政治舉措符合道義,天下之人都會歸附。在各類術數趨于泛濫的戰國時代,孟子重申了“人和”超越“天時”“地利”的重要作用,強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是古代兵學優良傳統的體現。盡管兵陰陽理論體現了古人試圖預判掌控戰爭形勢的方式,但是由于其缺乏依據,難以經得起事實驗證,必然會被時代拋棄。孟子等思想家以基于戰爭經驗的現實考量和清醒認知,強調“人和”的重要意義,體現出了對人的地位的彰顯以及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肯定,彰顯了現實主義的理性精神。這種理性精神即便在今天也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那就是只有重視人民的力量,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道”之所在,就是人民所在。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5日?11版)

    [ 責編:田媛]

    關鍵詞: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最大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激情视频| 亚洲校园春色小说|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亚洲最大黄色网址| 亚洲色少妇熟女11p|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专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