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作者:張梅(福建師范大學教授)許倍(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科研助理)(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字媒介時代網絡公共輿論的共識建構研究”成果。)
近日,有媒體對32位影視劇演員出演劇集使用原聲與配音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有演員使用原聲的作品僅占所有出演作品總數的10%,近三分之一的演員使用原聲的作品占所有出演作品總數的比率不到50%,全部使用原聲的演員只有兩位。微博話題“影視劇用演員原聲很難嗎”迅速登上熱搜榜。一時間,演員為什么不用原聲,用配音對劇作有什么影響,作品用配音比率增加對行業會產生什么影響,這些問題引發大眾和業界的思考。
綜合考量之下
使用配音成為性價比之選
追溯歷史,中國影視劇的配音環節最早源自早期有聲電影的制作。后來,大量譯制片涌現,將外國影片加工成中文配音,幫助觀眾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實現無障礙觀影。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劇興起。由于電視劇行業發展早期同期錄音技術手段不足以及部分演員存在口音問題,后期配音成了多數電視劇制作的必要流程,許多經典劇目都采用他人配音的方式。如今,雖然同期錄音技術已步入高精度專業數字錄音機時代,演員的專業化程度也步入“聲臺形表”整體訓練的階段,但影視劇的配音行業卻保留了下來,甚至發展壯大起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