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拆違復綠、見縫插綠、立體增綠……城市風貌與綠色形態交織相融。近年來,青海省西寧市以推行林(草)長制為抓手,以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為引領,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現森林覆蓋率與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雙增長、生態穩定性與可持續性雙增強,2022年末森林覆蓋率達37%,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保持在61.2%以上。
一直以來,西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修復與保護,目前已全面建成市、縣、鄉、村四級林(草)長制組織體系,全市1619名林(草)長、4903名林草管護員,對537.53萬畝林地、252.39萬畝天然牧草地實現網格化管理。通過探索建立“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協同推進林草濕資源管護工作,“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長效管理機制得到了進一步健全完善。
近年來,西寧市堅持構建分布均衡、功能完備、結構穩定的林草濕生態系統,科學編制《西寧市關于開展科學綠化實施方案》《西寧市灌木林保護修復利用實施方案》。通過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南北山四期等重點綠化工程,完成國土綠化59.26萬畝,其中營造林54.16萬畝,草原生態保護5.1萬畝,林分結構和森林質量不斷改善,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大幅提升,青海省在林草領域率先開展碳匯試點工作,并積極申報全國林業碳匯試點城市。
在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方面,西寧市以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為引領,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目前已完成1處自然保護區和7處自然公園整合優化工作,劃定面積占西寧市國土面積的20.45%。同時,深入推進湟水濕地生態教育、西寧自然保護地原生植物種質資源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全力打造自然保護地“兩個示范窗口”和“四個基地”。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的林草濕資源修復與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不斷改善,自然保護地生態服務價值逐年提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西寧,生態美與百姓富已經形成了相統一的有機體。在西寧市林業和草原局的充分挖掘下,林草產業的資源優勢不斷凸顯,林草產業結構得到轉型升級。依托自然稟賦開展森林生態旅游,西寧市全年實現林業產業產值13億元,青藏高原適生藥用植物保護利用基地、大黑溝冰川遺址公園建設等項目,為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不斷注入豐富內涵。
下一步,西寧市將繼續以林(草)長制為抓手,進一步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保護發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主體責任,力爭2023年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7.4%,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保持在60%以上,為建成青海省碳達峰碳中和先行區夯實生態資源基礎。
關鍵詞: 青海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