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連日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氣溫驟降,行走在大街上呵氣成霜,當記者再次走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德令哈工業園內,發現“海西華匯化工機械有限公司”的門頭已變為“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
“招牌”的更變,預示著企業的轉型。今年8月,這家公司成功入選國家工信部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走進公司,在廠區各生產車間,處處呈現著蓬勃向上的景象,奮力攻堅的研發人員、勇于創新的崗位工人,一件件專業化、特色化、智能化產品,讓記者親身感受到了智能制造的魅力,也折射出轉型后的華匯公司熠熠生輝的發展現狀。
來到風電塔筒生產線前,依稀記得上一次采訪時,該區域還是用來生產傳統的鋼結構、管材等產品的地方。如今,這塊區域儼然變了模樣,數字化車間、半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智能化躍然呈現。在與企業員工交談時,可以深切感受到大家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滿滿信心。
工廠內處處可以感受到智能化制造的魅力。攝影:張洪旭 韓瑋瑋
“自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來,公司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各車間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領學、督學、促學、共學的良好氛圍日益濃厚。”曾獲全國勞模的鋼結構車間等離子切割班組長朱曉東告訴記者,企業轉型,員工也要及時轉變觀念和思路,這幾天,他根據前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個人心得,結合班組業務實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家了解自己崗位在公司未來發展中的定位,并從“解決問題”出發,引導班組成員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特別針對年輕人,鼓勵他們爭取從“專一門”向“多面手”轉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對華匯公司總經理金紅祥來說,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自金紅祥從浙江來青海帶領華匯公司創業十多年來,扎根高原,情系海西,帶領科研團隊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項;近三年來,累計實現經濟效益8.32億元,實現稅收2299.47萬元,解決當地就業266人。企業多次被省、州、市表彰為“經濟發展突出貢獻企業”。
采訪中,一些細節,令人感慨:為保證產品質量,公司始終嚴格要求生產各工序、各崗位嚴格按照工藝紀律、工藝路線和工藝圖紙作業,對產生的質量問題和指標波動,要求生產和質量部門編制質量日報、周報及月報及時反饋并進行整改,制定消缺措施,尋求最佳策略和辦法直至最終解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工匠精神在華匯人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金紅祥表示,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堅持“以人為本、匠心制造,精益生產、閉環控制”的企業文化,不斷總結完善“質量安全可靠、爭創優質名牌、持續改進、滿足顧客”的質量理念,持續創新管理和技術,緊隨清潔能源發展方向,將綠色節能理念、智能制造技術與生產工藝及關鍵控制點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技術突破和產品優勢,實現經營業績逐年攀升、市場份額逐年擴大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