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隆冬時節,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設施農業基地的一棟棟溫室大棚內,處處是春意盎然、人勤農忙的新景象。
走進中川鄉前進村“黃河彩籃”基地種植大戶包倉的大棚,辣椒、菜瓜等反季節蔬菜長勢喜人,一株株辣椒枝干上掛滿了鮮嫩的辣椒,幾名村民忙著采摘、包裝和裝運辣椒,準備送到市場銷售。
村民楊英保說:“我年齡大了,外面的活不好找,所以在家門口的溫室大棚里打工,主要工作是施肥、除草和采摘,一年下來有15000元的收入,既能顧家又能掙上錢。自己家里的3畝地也流轉給了‘黃河彩籃’基地,去年每畝流轉費1000元?!?/p>
種植戶包倉告訴記者,每個棚能采收鮮辣椒一千余千克,除去生產成本、人工費用、大棚租賃費用,一個大棚凈收入達兩萬多元。
隨后,記者又前往巴州鎮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走進草莓大棚,一壟壟翠綠的植株間,鮮紅飽滿的草莓探頭露腦,色澤誘人。種植戶許鵬告訴記者,今年他租賃了12棟溫室種植草莓,平均每天采摘配送50多千克鮮草莓,以每千克60元的批發價銷售給商戶,一個棚能收入五六萬元。
據巴州鎮副鎮長王光榮介紹,去年,民和縣在財政銜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支持下,對設施農業基地的69棟溫棚、3處魚塘改造提升,增建了餐飲休閑區,打造了集溫棚種植、休閑垂釣、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民和縣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有效盤活了鄉村自然資源,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融合發展。預計實現年收入42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3萬元,可帶動當地近200人在示范園內務工增收。民和縣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以“黨建+民族團結+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將“行、游、住、食、學、娛”6大要素融合在一起,致力于打造休閑、觀光、垂釣、采摘、娛樂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旅游業”發展體系。
近年來,民和縣把發展綠色、有機蔬菜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的主攻方向,蔬菜種植初步形成5個露地蔬菜種植基地和6個設施蔬菜基地,創建了十余個蔬菜品牌,全面提升了全縣蔬菜生產水平、效益和品質。目前,民和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166.7公頃,涵蓋10大類百余個品種,蔬菜總產量達10.5萬噸,總產值1.57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