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白墻黛瓦鱗次櫛比,木質廊庭錯落有致,整潔的村道蜿蜒其間,火紅的中國結點綴其中……正值冬季,步入海東市樂都區瞿曇鎮徐家臺村,一年建設發展的熱鬧場景歸于寧靜,一份蓄勢待發的勃勃生機明媚喜人,優美的村莊環境、蓬勃的村級產業和優勢人文資源的輸出轉化,讓徐家臺沿著鄉村振興道路迎來了新光景。
這幾年,徐家臺村以垃圾處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聚焦長效清潔管護機制建立,著力解決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問題,讓村莊舊貌換新顏。
(相關資料圖)
“我們將人居環境整治同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結合起來,既在衛生整治上下功夫,也在居住體驗上求實效。人居環境,既要美麗,也要舒適。”對于人居環境整治,村委會主任徐浩有著自己的見解。
徐家臺村定立每月月初和月末為環境衛生整治日,組織黨員群眾對主干道沿線和公共區域進行集中整治,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村莊環境衛生有了整體提升。作為瞿曇鎮最早接通污水管網的村莊之一,徐家臺率先響應實施廁所革命,推動群眾傳統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截至目前,全村110戶常住人口旱廁變水廁。為建立起長效機制,徐家臺以鄉風文明為媒,將人居環境整治同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結合起來,融入村規民約、星級評定、評優選先工作中去,群眾參與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
白墻黛瓦,十米一面文化墻、百米一處休閑節點,在群眾居住體驗有了巨大提升的同時,村莊環境也煥然一新,遠遠望去整個村莊美得像一幅畫,人居環境和諧共治的生動實踐也正在其中不斷上演。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為做好產業發展文章,徐家臺村圍繞資源整合、多元聯動,加快品牌培樹和產業融合,讓產業發展基礎更牢、動力更足。
今年,徐家臺“榨油坊”集體經濟產業項目依托幫扶資金扶持順利完成車間新建和設備配套升級,菜籽油生產效率、產量和效益均得到大幅提升,伴隨著設備升級,生產規模同步擴大。年內,徐家臺和附近15個村續簽了訂單種植合作協議,油菜籽原料種植面積超40公頃,油菜籽收購量較去年增加近3倍,菜籽油銷量1.55萬公斤,銷售額超30萬元。
為暢通銷售渠道,村上新建了1處電商基地,配套了展廳、庫房、直播間等基礎設施,同步展示瞿曇鎮菜籽油、酩餾酒、富硒雜糧等特色農副產品,為線上貿易建立了“后方大本營”,也為瞿曇特色商品集中外銷建立了電商集散中心。
同時,通過鄉村振興示范點項目,徐家臺村新建6座溫室大棚,種植了反季節蘿卜等蔬菜,目前已全部實現外租。盡管受疫情影響,農產品線上銷售受到很大影響,但通過農產品產銷一體、土地流轉、對外承租、電商運營等多元化發展模式,村集體經濟收益穩中有進,年內收益突破10萬元,同步帶動近700戶農戶戶均增收500元至800元,產業發展實現了集體與農戶互惠互利、共創共贏。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受河湟文化浸潤的徐家臺以“大學生村”的美譽和“耕讀傳家”的底蘊火速出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人文底蘊也正在加速變為徐家臺村的發展底氣。
近兩年,鄉村振興相關建設項目陸續落地徐家臺,富有地方特色的耕讀文化傳承館拔地而起,雅致的四合院造型搭配著白墻灰瓦,墻面內外浮雕著“二十四孝”傳統文化故事,古樸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毗鄰“傳承館”的是已竣工的“鄉賢館”,一尊肅穆的“孔子石雕”立于館外,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可見一斑……
“鄉賢館”對面是正在建設中的鄉村振興基地,基地占地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內設新媒體教室、辦公室、會議室等,建成后將主要承接教育培訓和文化研究工作。“兩館一基地”目前尚處于內部裝潢布展施工階段,落成后將圍繞河湟文化和瞿曇文化,梳理人文歷史脈絡,對其中的優秀民俗文化、特色風土人情、文化教育傳承等進行全面展陳。
除此之外,徐家臺還將打造4處體驗農莊,讓游客通過住農家小院、務傳統農耕、聽文教故事深入體驗徐家臺村“農耕立村、教育興村、耕讀傳家”的文化教育底蘊,還能通過果蔬大棚、油菜花海等基礎配套,同步享受采摘、徒步、觀光帶來的愉快體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給我們增添了不少底氣,我相信再過不久,文化產業發展會為我們吸引越來越多的客人,徐家臺的明天也一定會越來越好。”村黨支部書記徐世林信心滿滿地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