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飼草料收割。洪玉杰攝
(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深冬,高原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意十足,站在唐谷鎮廣場上的周先加,心里因為終于實現三個“萬”,臉上笑容似乎比陽光還燦爛一些。
其實大家多少知道一些周先加的三個“萬”,就是集約整合所在地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唐谷鎮的資源,養殖良種牦牛一萬頭、藏羊一萬只和種植有機青稞一萬畝(1畝約等于0.066公頃),大家驚訝的是,這“三個萬”如此之快就實現了。
出縣城,往西北走,順著巴曲河十多公里,就是唐谷鎮,自2021年周先加擔任鎮黨委書記后,不止一次推動“三個萬”落地,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周先加越來越覺得再不能耽擱了。
唐谷鎮在2006年8月由唐干、谷芒兩鄉合并而來,現轄17個村2個社區,總戶數為2986戶,總人口為1.39萬人。由于產業鏈單一,產業鏈條延伸較難,農畜產品種類少且優質不優價,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市場化適應能力弱等短板問題,唐谷鎮探索發展的腳步從未停下來過。
好草,好畜,好效益。全鎮9.8萬公頃的土地總面積,可利用草場占到6.73萬公頃,由于生態保護良好、農畜資源得天獨厚,發展生態畜牧業、養殖業具備很強的天然優勢,這就延伸出了“三個萬”的構想。
達隆村原來主要靠種地、放牧維持生活,經濟來源單一,制約了整村經濟發展。在探尋適合發展實際的路上,該村充分利用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實行耕地、草地流轉,推進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化,實現了全員、全村30戶127人耕地、草場、牲畜四個100%入股。
資源變股份、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民,不僅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轉移,擴寬農民增收渠道,還實現分紅收益,牧民群眾穩定增收,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的美好愿景。
不僅僅是達隆村,只要在唐谷鎮,看到最多的就是收獲后的飼草,一座座壘成小山般的飼草料,便是牧民為自家的牛羊留下的充足口糧。
“都說‘夏壯、秋肥、冬瘦、春死’,但是在唐谷就不會有這樣的顧慮,種草養畜,循環發展已經在群眾的心里根深蒂固,優勢草種的繁育推廣種植,撂荒地的充分利用,一條科學畜牧、草原綠色發展的路子在唐谷越走越穩,越走越寬。”周先加介紹道。
隨著2.5萬畝(約1600多公頃)青稞及飼草料集中連片打造,全鎮初步實現了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綠色高效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在唐谷牧民心中,草原已不僅僅是牧場,草原更是家園,是鄉村振興的希望。
就在過去的2022年,以基建項目投資帶動群眾自籌配置養殖牲畜,激發群眾發展養殖的內生動力,總投資超過2500萬元的養殖項目在尤隆、加拉、那仁等六村新建完成,僅僅是一年,購買牛518頭、藏羊3241只,加上種植養殖大戶,萬頭牦牛、萬只藏羊“夢想成真”,實現生態保護與畜牧發展收益雙贏的“三個萬”,也發展成為今天的“三大基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似乎又攪動了唐谷發展的一池春水,橫下決心,繼續發展有機飼草料、藏羊、牦牛等高效種養殖,充分挖掘農牧業發展潛力,逐步構建集生產、加工、銷售、品牌、冷鏈為一體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業鏈,助推農畜產品向產業化、現代化、品牌化升級轉型,實現農牧業提質增效。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唐谷鎮“三個萬”的打造,不僅是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也是當地積極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的前進征程,不斷挺起農牧業發展、農牧民增收、農牧業增效的硬脊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