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于雪山之巔,他化作一朵祥云,深情俯望這片雪域凈土……2022年10月14日凌晨,一位來自河南的企業家長眠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他走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山山水水,跋涉于牧區的溝溝壑壑,缺氧而不缺精神,團結帶領牧民群眾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共同脫貧致富謀振興,他就是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于雪山,被命名表彰為青海省崗位學雷鋒標兵、第八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
記者與于雪山的相識還是在2017年,那時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剛剛建成,采訪的內容是他陸續為江千鄉無償投資1170多萬元,發展牦牛養殖產業帶動牧民就業增收,以及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牧民免費重建56套二層現代化住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里很需要有人來幫一把,帶他們走出貧困,所以‘魚’和‘漁’我都要給!”這便是于雪山決心為這片草原無償投資奉獻的初心。
(資料圖)
在于雪山看來,來果洛州甘德縣完全是緣分。2016年,他與朋友來果洛旅游路過甘德縣,歇息吃飯時感受到了當地牧民的熱情好客。回到老家,腦海中不斷浮現著牧民的淳樸,巍峨的雪山,然而更讓他揮之不去的是落后的生產力。“旅游回來他又去了一趟甘德,說是要捐錢幫著蓋房子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他決定要在甘德投資建廠搞發展。”妻子何海燕回憶,當時全家人齊上陣都勸不動執拗的他。
“現在我們的條件好了,可當初我們困難的時候也不是希望有人幫一把嗎?那里的牧民現在正需要人幫啊!”
“我名字里就有個‘雪山’,那里正是雪山腳下,這是注定的緣分。”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自此,于雪山以他自己的方式,在甘德縣這片草原上發揚著助人為樂、雪中送炭、艱苦奮斗創業的雷鋒精神,與當地牧民結下了難舍的情分。
今年65歲的索杰,2017年就跟著于雪山一起在甘德縣白手起家。“他一個外地人,把我們看作是自家人,來建廠時走訪了十多戶人家,最后把年輕的勞動力召集在一起,對大家說‘相信我,跟著我干吧!一定讓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談到于雪山,索杰眼里充滿了崇拜和尊敬。
從于雪山的辦公室向外望去,一排排牦牛養殖大棚盡收眼底。索杰回憶,當時建廠時工人幾乎都是當地牧民,不會使用鐵鍬、十字鎬等工具,于雪山就手把手教牧民們使用。2018年,養殖場建成投運,正式開始收購種牛和肉牛,索杰帶著于雪山開始走村串戶收購。
牧民扎西鬧熱自從加入公司后,就把公司當成了自己家。2018年他還是牦牛飼養員時,從飼料投放到牛舍衛生清潔,從早到晚沒有絲毫的松懈。“家里有啥困難他都出手幫助,給我們加獎金,給我們改善伙食,把我們看作自家的兄弟。”
2019年公司租賃了333公頃草場發展飼草種植,扎西鬧熱第一個響應學習種植技術和機械駕駛技術。在他的說服和帶動下,加之于雪山自掏腰包拿出獎金鼓勵學技術,想安于現狀不愿報名學技術的牧民們也紛紛開始報名。2020年公司籌建的甘德縣第一批溫室大棚種出了西瓜、西紅柿、茄子等作物,于雪山給工人分享成果的同時,號召工人學習種植技術。不論是從選種到施肥,還是除草到授粉,于雪山都是專門從家鄉請來菜農向大家手把手地傳授技能。
2021年公司上馬有機肥生產線,如今,生產車間里,成堆的有機肥等待著打包外銷,巨大的市場需求為企業帶來百萬元收入的同時,也為工人們增加了收入。
從海拔200米的老家拋家舍業,來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在于雪山六年的帶領下,公司成為了果洛州龍頭企業,帶動當地一百多名牧民群眾實現脫貧。通過建設智慧牧場物聯網和可追溯App平臺,果洛的牦牛肉獲得了上海等一線城市消費者的青睞,“甘德牦牛”成功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通過農業農村部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的認證。分割精品肉平均0.5千克可賣到260元左右,成功打開了國內高端市場。
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飼草種植、牦牛養殖、屠宰加工、有機肥生產等多業態的綜合性農牧業企業。如今企業肉產量達到了270噸;種植飼草1333余公頃,年產飼草1萬余噸;建成的2條自動化有機肥生產線,年產有機肥50000噸。為當地牧民群眾打造出了一個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索杰告訴記者,如今在企業長期就業的人數達到五十多人,臨時就業人數能達到四五百人。在于雪山統計的2018年至2021年分紅材料中,記者看到四年間公司為甘德縣江千鄉4個村級合作社共分紅89.6萬元。在2022年牧民資金明細賬目中,是這樣記載的“雪山農牧支付牧民工資(1月至10月)合計581750元;截止到10月31日支付牧民牛糞資金147500元,運費及人工工資84000元,合計231500元……”
“是于總讓大家看到了,發展我們所再熟悉不過的養殖業原來真的可以致富。也是于總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們脫貧致富的技能,沒有于總真的沒有我們的今天。”索杰一邊含著熱淚說著這一切,一邊用袖子擦拭著那張他與于雪山合影的照片。
雖然,牧民群眾心中的“么格桑”(藏語好人的意思)走了,帶著他對甘德各族兄弟姐妹的不舍與惦念走了。但他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理想、帶領各民族群眾增收致富的心愿,和弘揚雷鋒精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如同一粒種子,播撒在甘德大地,深深扎根,也將生生不息、開花結果,鼓舞著這里的人們在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的大路上,勇毅前行!
關鍵詞: 雷鋒精神